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嫦娥”不得不见

(2007-10-24 21:14:03)
标签:

感悟随笔

分类: 记者手记
我与“嫦娥”不得不见 

我与“嫦娥”不得不见

文/梁颖

       

    中国神话里有嫦娥。嫦娥是貌美女子的代表,更是高处不胜寒的圣洁。因为如此,嫦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千百年来,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有许多,版本有多样,但再多样,又有谁知道嫦娥是什么样的呢?

    10月24日,“嫦娥”现身了。

    她冲天而起、直奔月球,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公元2007年的金秋时节得以实现。其奔月的姿态还很轻盈,轻盈中,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奔月梦想。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是我国向月球迈进的实践性的第一步,它的意义与当年的“神五”、“神六”一样重要。所以,不需要安排,各地的媒体记者便“倾巢出动“,目的地直指四川大凉山——西昌,这个小小的卫星城,也是”嫦娥“即将奔月的地方。由此我开始了与”嫦娥“为期四天的亲密”约会“。

  相关部门在之前发布了“嫦娥一号”发射的大致时间为10月24日——26日,具体的确定不了,要是天气状况不佳,那得推迟一个月,再不行就得等明年了。光从时间上来看,“嫦娥1号”就挺神秘的,而其实,神秘刚刚打了个头。

    此次“嫦娥一号”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当地一家旅行社合作,组织游客现场观看,门票为每人800元,这个价格不含交通费、食宿费,所以您不能说它便宜。本以为咱们有些地域优势,与相关单位交流交流后,800元门票可以为公家节省掉,孰不知所有的优势被“嫦娥”彻底打倒。负责预售门票的嫦娥奔月文化公司成都总公司派出了一个小姑娘,当了个宣传主任,这个主任不搞宣传,专门负责“挡”记者。那一天,老魏带着我和张超雄赳赳地去了人家公司,目的一是想探听些秘密“情报”,二当然想去”联络感情“,让人家送两张门票。老魏一去,我心里就踏实,他那张嘴,”吹“两张门票来那还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可是这一回,老魏败了,得了令的宣传主任就一个表情、一个意思:票得花钱买、详情一概保密。几个回合下来,老魏等三人终被一个小姑娘拿下,最终无奈掏钱买票,怏怏而归。与此相同遭遇的除了央视、新华社等极少数媒体外,来自全国的几乎所有记者都留下了银子,嫦娥公司,眼睛都笑弯了。

    10月20日,带上备足了的资料,背着若干机器设备,我们向着西昌城出发,火车上近10个小时的晃晃悠悠,带我们来到了那个“围城”——被记者包围了的西昌卫星城。

    由于这是我国将发射的首颗探月卫星,意义重大,所以,小小的西昌城在临送别“嫦娥”前更迎来了操着南腔北调的众多老记。《低头不见抬头见、满城记者乱窜》成都某报的大标题下如实报道了记者们在西昌的工作状态。不是记者想“乱窜”,实在是“嫦娥”影响力太大,还是除了央视、新华社等极少数媒体外,相关部门包括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中心甚至当地的气象台,都冷冰冰的向记者们说了不。想想,一个西昌城一下子涌进了大约一千三百个记者,每个人都是带着任务来的,而能说事儿的地方全都不接招,记者们能不“乱窜”吗?

  21日一大早,心中没底儿的我们准备开始“乱窜”了,毫无头绪下,我们只得先到西昌金英——那家独自承担游客观看“嫦娥”发射的旅行社,找点新闻来源。到了那儿一看,旅行社门里门外都很热闹,来者都是和我们一般装束的人,不用说,记者在这里打上堆儿了。此时离“嫦娥”预计发射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与报纸上的新闻说的不一样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仍在接待游客参观,只是参观者只能是来自金英,否则一概不许进。要进也容易,买一张135元的门票,你就可以来去自如。尽管在场的记者都是“心甘情愿”买了“嫦娥奔月”发射时800一张的票的,但是眼下,一是一二是二,全得分开了算,人家吃准的游客就是你们这帮记者。所以,尽管怨声载道,“游客”们还都争着买了参观卫星发射中心的门票,因为说不准哪个时候,基地就会关闭,到时候想见“嫦娥”也不行了。

    上了旅行社安排的面包车,汽车是载重多少人就装了多少人。车上的六个游客全是“歪“的:上海媒体、福建媒体还有我们四川媒体,小小的采访团组成了。一上车我们就被打了招呼,不准以记者的身份进入,摄像机和专业的照相机都不许带入,采访更是不行,一经发现马上”缴械驱逐“。这个规定让一车的老记们大叫”天哪!“”天哪“过后,还是乖乖地听从了安排。

  一个半小时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了。汽车停在了大门口,站岗的士兵马上走过来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并“打招呼”:大门口不许拍照。这声“招呼”增添了神秘感,为什么不能拍照呢?于是老记们都有了拍一张的想法。因为我们现在只能用“傻瓜”数码相机拍照了,所以尽管怎么做这条新闻的头绪是一点没理清,但或许,感觉会从摁下快门那一刻开始产生。

    我错了,站得笔挺笔挺、眼神犀利的士兵不好对付。明明门口只剩下一个士兵了,当看到他背着我向更远的地方走去时,我举起相机对准他准备先闪一张再说,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我要摁下快门那一瞬时,士兵猛的一个大回转,然后开始向着我站的地方“甩”起了正步,我迅速放下了手并诚惶诚恐地看着他迎面走向我:“同志,请把你刚才拍的照片给我看一下。”声音不大却很严肃,容不得半点商量的意思,我说我没拍,那不行你就得拿给我看,好在我还真没来得及拍,于是老老实实地把相机上的照片倒回去给他看,看完了他一句话没说就又是一个大回转,走了。与我们同车的其他记者还有一直守在中心大门口的一些记者都以为门口只剩一个士兵了好对付,都偷偷摸摸的拍上了,但接下来上演的就是小士兵挨个挨个的、一个不拉的“大歼灭”,凡是留下“罪证”的到最后没一个“活”下来,相机里拍到的大门口的照片统统按他的”命令“删掉了。到了这个时候,给我们开车的师傅才说:“你们别忙活了,楼上有监控器,还有人在监视,他(站岗士兵)耳朵里塞着对讲机耳塞,你们还算好,是用数码相机拍的,删了就行,要是装胶卷的,他当场就给你把底片扯出来。“原来师傅一直闷在一边儿看“演戏”呢。

  进了发射中心,我们与“嫦娥”达到了我们可以到达的零距离状态。85米高的3号发射塔架就在离我们四百多米远的地方,在蓝天下,同样穿着蓝色“制服”的发射塔架向我们透着一种神秘与庄重,“嫦娥一号”被“包裹”在它的身体里,每天都在进行着“身体检查”。仰望塔架,我在想,“嫦娥”知道有多少人在牵挂她吗?她知道她已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了吗?

  虽然无法以记者的身份做采访,但这里的神秘足以成就一条新闻,我们决定利用手机与数码相机上的摄像功能来完成我们在卫星发射中心里的现场报道。虽然拍摄的清晰度不太高,但是却可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新闻现场》正站在离“嫦娥”最近的地方,站在最受人关注的事件的地方。

     就在一天天的“乱窜”中,我们在一天天的了解“嫦娥1号”发射的更多细节。如约的,有关部门将“嫦娥1号”发射的预定时间定在了24日傍晚的6:05分。全城的老记们都很兴奋:“终于可以定车票啦!”这个是兴奋的最大理由。

  24日中午,所有的买了800元门票的游客们都在西昌火把节广场集中上车,前往离发射场四公里外的观看点观看“嫦娥1号”的发射。观看点外早已戒严,所以保证了花了银子的游客们的“利益”。

  旅游大巴车开了几十辆来载客,每辆车都坐满了人,而在这两千多名游客中,记者起码占了三分之一。因此在这支队伍中,任凭导游喊破了嗓子让大家上车,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们也都要把采访做完了才上,整个现场闹哄哄一片,当然也实在够热闹。终于,浩浩荡荡的车队出发了,还由警车开道,很有些气势,由此也能看出当地对此次发射的重视。

  奔月楼、牛头山、八一村是此次观看“嫦娥”发射的观景点,它们分别距离发射场约4公里,绝大部分的媒体记者都安排在了牛头山。这真是一座山,直陡陡的上去,中间不打半点平缓的折扣,而观景平台就在山顶上,可容纳近一千人观看卫星的发射。歌曲《山路十八弯》真是描述的不假,由于坡度太陡,上山的台阶曲曲折折,但也因为“嫦娥”的魅力,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

    时间一点点地在接近“嫦娥”预定发射的时间,为了等待这一刻,人们开始静心等待,但是记者们此刻却是静不下心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sctv4的女人们
后一篇:sctv4封面人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