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7-08-13 14:03:17)
标签:

学习公社

业务交流

分类: 学习公社
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吉林归来话感受

文/贾坤

 

  八月初,我与祝莉娟同学到吉林延吉参加“全国广播电视新闻资源开发利用与深度报道研讨会”。会上,听了一些专家教授和媒体操盘手的发言,深受启发,现将受启发的部分“转贴”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的环境

  “《新闻调查》有37人,现在要辞退7人,而且有5人是骨干”。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执行制片人王猛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满了无奈与惋惜。这样一个强势栏目为何要裁员?用王猛的话来说:媒体正成为弱势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看大环境。中国的社会紧张期已到来,一件小事有可能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火种。身边不断发生的各种事件,在网上都引发声讨。此外,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等等。我们知道,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三种:社会建设、社会动员和社会破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新闻的调整期正在到来,并且已在调整。

  其次是网络对电视新闻的影响。网络有三大特点:可重复、可选择、可参与。而电视是一次性、单通道、不可逆转的传播。网络已经提供了个人媒体的到来。虽然中国目前仅有2亿人上网,但这2亿人恰恰是信息的需求者,媒体的主要受众。传播渐渐的变成由边际向中心传播,再到媒体传播的,我们已经由一个主流传播平台变成一个印证平台、大事平台(受控制的大事)。目前,新浪网从主流媒体下载的信息量由原来的70%将为50%,传播开始产生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变化。而且,随着年龄越轻越严重、对信息需求越大越严重、文化程度越高越严重。

  第三、是娱乐对电视新闻的影响。电视的功能有两种:接受信息、享受娱乐。而如今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阻,通道改变,人们不再把接受信息作为第一需求,而把娱乐作为第一需求,这还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观众开始带着娱乐的心态和要求看新闻。

  二、我们怎么做

  认清了形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方法:

  1、带着镣铐跳舞。我们的新闻环境处于两条红线之间,政策红线与娱乐表达的红线。我们要做的是:用新闻的角度去触娱乐的红线,但不能迈过去。所有的好节目,都是试图触这两条红线的结果。娱乐不是对手,是我们的一种方式,但不要因为娱乐而丧失了对真实的把握。故事化就是新闻必须掌握的娱乐表达方式。

  2、带着角色转变。记者应由冷静的观察者向参与者过渡,不光是记录者,还应是参与者。以记者为主角的新闻连续剧(记者行为),已越来越多地被观众认可。在法国有一个小镇,每户人家中都有两个电视机,其中一个电视一直开着,收看的是社区频道,播放的全是原生态的东西:迟到的主持人跑进画面:“对不起,外面下雨了,(此时观众的屋外当然也是大雨倾盆)我刚刚回家关了窗户,所以来晚了,吉姆大叔的汽车刚才抛锚在路上,不知他现在是否摆脱了困境,走,去看看……”一天原生态的直播就这样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只要不出门就会把这个频道一直开着,它可以让你随时了解身边事,它不创造故事,只让记者寻找,包括医院里现在还有没有床位,挂号挂到了多少号。

  3、带着思路变化。

  (1)过去的新闻报道最看重的是及时,今天则由快速向准确和深远发展。《新闻调查》有一个准则:在报选题的同时要提交一份报告,其中有一项要说明,我这个节目播出时,都会有哪些媒体已经介入,我与他们会有哪些不同。

  (2)过去新闻讲究独家,而今天独家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很少有独家的新闻,今天的独家应该是指独家的角度、独家的表现。记者招待会,去晚了,别挤了,换个角度报:今天的媒体家数,媒体拥挤的程度等等,新闻都有多面性,你需要一颗发现的眼睛。

  (3)信息量的变化,过去是指数量:多少条?今天强调的是信息的质量。如何提高信息的质量?制造媒体事件!何为媒体事件?媒体事件是新闻事件的延伸,媒体由发现事件入手,持续关注,最后让媒体的行为超过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如“黑砖窑”事件,报道是从寻找一个孩子开始的,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寻找,然而随着人贩子的出现、记者的不断介入,这个简单的寻人新闻便发展成了一个媒体事件,那种开放式的、不可预知的报道方式,紧紧的锁住了观众的眼球。当一个事件被持续关注时,就会有一个聚集的效应。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开掘的可能性。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拿到任何一个事件,都要问一问自己:这个新闻我做足了没有?还有没有开掘的空间?

  4、改变固有的报道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常抱怨,社会建设、社会动员类的新闻往往不容易留住观众,那是我们正面报道的模式太固有化,我们往往采取的模式是:政府出台政策——政策内容——百姓很高兴。正面报道能不能换一个角度:从现象入手——信息——反信息——信息。所谓反信息,是指与政策信息相左的信息,也就是提出问题疑惑,叩问政策的可行性,然后再回归正面信息。寻找反信息至关重要。另外,要有观众意识,观众凭什么看新闻?本质的原因是我们能够到达现场,而观众不能。所以,我们拍什么应带着观众的眼睛去拍,问什么应带着观众的大脑去提问题。

  要有现场发现的意识,电视最优质的一块就是现场。到现场干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发现什么?发现现场当中的细节。一切新闻皆有现场,一切现场皆有细节。新闻就是由现场、细节、评论构成的。当然,记者要对自己的发现负责,要有度。

  由于学习时间很短,因此收获有限,希望这点有限的东西能给大家无限的启迪。

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