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者手记 |
分类: 记者手记 |
07年的那个夏天
《新闻现场》记者 周夕颖
今天是7月13日,这是我从泸县抗洪一线回到成都的第一天。这趟泸县抗洪之行,从10日下午6点整到达泸县,到7月13日上午9时许撤离,我们逗留了2天半时间,发回稿件6条,平均节目长度4分钟以上。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沉浸在灾区的情景中,显得心事忡忡;回到单位,祥哥道完辛苦后,让我尽快写一篇博客文字。这正中下怀,也许把憋在心里的东西写出来,也是一种解脱。可真正坐在电脑前,写了删、删了写,想说的话太多,千头万绪... ...写什么呢?说在泸县抗洪这几天里,我们一行三人每天雨水中洗澡,洪水中打滚,衣服全靠肉体自然烘干,多辛苦,居然没病倒,真是铁打的身板,牛啊!说那冲锋舟看着好玩坐着悬,舟外是水,舟里也全是水,一不小心撞到水下某户人家的房顶了,这舟上的人就全得落马。说采访时间紧,洪水不等人,拍摄,写稿,编辑哪一个环节不需要时间?时间不够用,睡眠里挤,我们记者多辛苦啊。这可得好好说一说,表一表... ...
说洪水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让他们多年的心血在一夜之间祭了龙王爷,他们的房屋倒塌了多少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施肥广浇水的良田被洪水泡了几天几夜,说他们正在扬花的稻田被洪水来了个大盆浴,全部绝产;说整个灾区受灾群众多少人,粮食绝收多少斤,经济损失多少亿,这肯定也是不能漏掉的。这么多话题,让我先来说什么好呢?
其实洪灾这个词原本是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我以为科技都这么发达了,地球都成村了,人人都上因特网了,这个什么洪灾之类的人类还会搞不定?我们不是早就修什么电站水闸河堤了么?都江堰的李冰在几千年就将河水给治理得服服帖帖的了。请原谅我的浅薄,我这个长在城市里的“80后”。
当我真正站在泸县的县城所在地--福集镇的城郊时,我百感交集,简直找不到形容词。洪水已经漫上了公路,眼前就是一个湖泊,哪里是公路?学校也被洪水洗白,一块竖着挂在学校大门口的牌匾被水遮了一半,我是后来水退后才知道那里原来是城北2中的分校。这次整个泸县有3个乡镇不同程度遭到洪水侵袭,受灾面积60多平方公里。我们所在位置其实是被淹地区的岸边,算很浅的了。相当与游泳池里的浅水区。而事后知道,想到达深水区,需要坐3个小时的冲锋舟。
我站在水边,定定的望着水面,脑海里也白茫茫一片,不知道在想啥。这种情绪很复杂,有对自然力量的惊叹,有对被淹房屋的惋惜,还有很多很多,说不清楚,通俗点说,我哪见过那阵势啊。如果我敢顺着以前的国道走下去,这里一大池子水就能把我没过顶去。岸边人声鼎沸,有部队的官兵,当地的领导,围观的群众,冲锋舟,救灾物资,还有省上来的视察灾情的领导干部们。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摄像扯我一把,开工了。我们的新闻媒体抗洪战斗正式打响了。
“现在我们要乘坐冲锋舟,跟随四川省政府救灾办的工作人员,前往现场。”
“我们现在是行驶在嘉明河的航道上,嘉明河原本只是一条小河,可如今,已经看不清它的航道,这里已经边成了一个大的湖泊。”
“灾害发生之后,驻泸部队的官兵迅速投入到救灾抢险的工作中去,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最可爱的人。”
“刚才我们接到了一个求救信息,现在我们要去转移被困的群众。”
“洪流汹涌,从上游冲下的大片水葫芦堵住了驷马坎桥的桥孔,情况危急,当地的干部群众,顶住瓢泼大雨,自发的动手扯起了水葫芦,最后还调来了挖掘机投入战斗,终于将水葫芦全部清除,确保了驷马坎桥的平安。”
“7月10日下午7点,在重灾区罗桥村,连续转移安置群众48小时没有合过一次眼的村支书温仕国昏倒在了齐腰深的洪水中;农业局干部夏成云服从组织安排,洪水袭来时没有回家,家中的鱼溏被洪水冲刷猪圈被毁,损失20多万,妻子红着一双眼睛接受采访,她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了。水竹林村的村主任于刚劝说群众转移,划着木船穿梭于洪水区,直到几天后想起回家看看,结果他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什么也没抢救出来,只有这一件身上的衣服。”
“嘉明镇的罗桥村是这次洪灾中的重灾区,方圆几十平方公里都是一片汪洋,罗桥村也成为了一坐孤岛,现场记者决定乘坐冲锋舟前往罗桥村去看望受灾群众。”
“罗桥村的中心小学校里所有的教室都变成了临时的寝室,这里安置了500多名受灾群众。目前灾区人心稳定,物资充足,情况良好。”
“现在是7月12日早上8点,我们看到经过几天的时间洪水已经下降了1米多了,可是今天早上泸县境内开始一场大范围的强降雨,这场雨对于目前泸县的洪水减退有没有影响呢?会不会导致水面继续上涨呢?”
“不少社会爱心人士为灾区群众送去了温暖,伸出了援手。从罗桥村走出去的生意人李良平无偿为灾区群众捐献了4头宰杀好的猪肉,购买了装满一艘冲锋舟的食物和水。茅山大酒店的全体员工,齐动手,为灾区群众送去干净整洁的食物。
“《新闻现场》记者周夕颖、钟林波、石磊泸县为您报道。”
“《新闻现场》记者将继续继续坚守抗洪第一线,为您发回泸县水灾的更多详细内容。
… …
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我们终于还是从灾区全身而退了。截止发稿时,接替我们的记者已经到达了泸县,水位下降,清理街道,重回家园,救灾减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泸县人民是乐观的。当时泸县的县城只有高速公路这一条通道,周围的通向各乡镇的国道全被水淹没了,大水漫到了城郊,晚上8点过,在县委外面的一个广场上,依然挤满了前来跳健身舞的太婆阿姨们;此时,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永祥和国家民政部救灾专员宋继华,四川省抗洪救灾办范主任以及当地的县委4大班子的成员在会议室内安排部署救灾情况。时针指向9点半,一行人又匆匆赶往了隆昌,没有吃上一口饭,这时候广场上跳舞的人渐渐散去,音乐声越来越小,这时候,泸县县委书记肖荣华才靠在自己办公室的椅背上歇了一口气,手机响了,妻子问到,回家吗?还有工作,你们早点休息吧。
泸县人民是团结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政府强有力的指挥,地方上自愿对灾区群众伸出了援手。泸县人民是勇敢的,灾难没有夺走他们作为人的智慧和尊严。泸县人民是可爱的,泸县人民是… …
洪水给我们上了一课--人生中宝贵而深刻的一课,经过这几天的时间,我仿佛长大了很多,记者深入一线报道的苦与累远不及灾区群众丧家之痛的万分之一。作为媒体,我们对于自然灾害予以全方位的、详尽的报道,对于灾区的群众,我们应该尽可能人文地关怀他们,不但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阵痛之后,肉体的创伤能够愈合,精神的伤害却难以抚平。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有所触动,对受灾群众,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共建家园。
我更喜欢称呼他们为受灾群众而不是灾民。
在灾区,《华西都市报》的一位带队领导说,我们的4个首席摄影记者就派了2个到泸县。我当时很想接一句,我们的记者在一线的都是首席。从7月初巴中洪灾开始,达洲告急,隆昌告急,泸县告急,南充告急,《新闻现场》派出了十几位记者,前往各地深入一线灾区,为观众发回了最为详尽的报道。他们黑了,瘦了,他们的名字每天都出现在《新闻现场》的节目中,也许观众并不会特别的留意到,但是他们带回的及时报道、详实的节目,用镜头记录下的真实感人的画面相信观众不会错过。这就是新闻人的操守。
写到这里,我终于确定这篇文字的题目了,就叫做《07年的夏天,我们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吧,还挺鼓舞人的。
背景链接:
进入7月以来,我省绵阳、宜宾、内江、自贡、泸州等地遭受洪灾,因洪水、山地灾害等共造成47人死亡,18人失踪。据介绍,这次四川暴雨有5个特点:
一是范围广。全省有15个市州55个县(市)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二是强度大。降雨从7月2日到11日,有43个县(市)区雨量超过100毫米,15个县(市)区超过200毫米,4个县(市)区超过400毫米;三是水位高。通江县神口水文站发生8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四是滑坡多。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690处;五是损失重。截至11日上午,全省有15个市州55个县、1200.64万人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