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访背后的事儿

(2007-06-10 19:36:44)
标签:

体验记者生活

分类: 记者手记

采访背后的事儿

 

采访背后的事儿

曹莎莎/文


  一般给李莎、阿秋打电话,我会这样自我介绍:“喂,我是著名主持人曹莎莎”。这样说不是因为自己真著名,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踏实工作,好好做一个主持人。好好做一个新闻主持人很不容易,首先你得是一个好记者,所以刚到频道,领导就要求每一个主持人都必须外出采访,这对我们来讲应该是一次锻炼尤其是学习的机会。在这,我就聊聊最难忘的一天。

  话说2007年的某一天,我和《新闻现场》美女记者晓鸥搭档,外出采访。新闻现场都知道,辽宁妹子吴晓鸥是个美女,更是个“猛女”。她很能跑,新闻产量高,开始没感觉,不过一天下来感受强烈啊!
  晓鸥是下午一点班,我们在办公室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来事儿了。在某货运汽车站,货车司机夫妇到成都拉货,没想到钱和所有证件都丢了,留不敢留,走也走不了。我们到达现场采访,看着两口子焦急又欲哭无泪的表情,我真的为他们鸣不平:“小偷太可恶了”!在现场,晓鸥负责操机拍摄,我负责采访,一切都很顺利,我们离开时,夫妇俩也没忘了让我们一定要提醒其他的司机:出门在外,千万要看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当我俩上车准备回台发稿时,晓鸥接到电话:“某个地方,有市民发现了抢劫犯,110正在追捕”。为了赶时间,小鸥开着车一路狂奔,踩油门、换档、刹车、按喇叭,只听见路上骑自行车的大姐把刹车踩得唧唧直响;而我本来准备写稿,但是眼睛完全不敢离开挡风玻璃,嘴里还不停念叨:“慢点,慢点,安全第一啊”。十几分钟后,我们赶到了另一新闻发生现场--某工地。刚到,群众们七嘴八舌开始讲述情况:原来,有一位大姐以前被人抢了,没想今个在一家游戏厅居然意外发现了其中一名歹徒,于是她赶紧报了警。110民警跟着大姐冲向游戏厅,可这时警惕性极高的歹徒立马闻风而逃,冲出游戏厅朝一处工地跑了,民警们紧追其后。而此时,我举着话筒跟着追,晓鸥拿着机器边拍边追,还不停招呼我:“莎莎,快点,跑快点”!至此,晓鸥的“猛”,我算是感受到了,她不仅要追还要拍还要不停招呼人。又是一路狂奔,这回我可是使出了当年参加学校运动会跑800米的本事啊!记得当时追下来采访警察时,我俩说话都在喘,愣是没把话说清楚。由于歹徒对这一带的地形相当熟悉,当民警们追到一处小山坡时,歹徒跑得没了踪影。而此时此刻,我真觉得做记者不仅脑子得好用,这腿也得经常练啊。就在我气儿还没喘匀,还在想着怎么写这条稿子的时候,事儿又来了--某小区突发大火!没得说,我们又匆忙前往。小欧再一次展示了她的驾驶技术,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随风自由奔跑、追逐闪电力量的感觉
!二十多分钟后,到了现场。只见小区一楼的一家餐馆已是浓烟弥漫,面目全非。这时,为了抢镜头,晓鸥刚停稳车,提着机器就跳了下去,并且还留了一句话:“莎莎,这是钥匙,你把车门锁了”。也不知是着急呢还是已经蒙了,我愣是把已经跑得老远的晓鸥又叫了回来,因为我不知怎么锁车门。看到如此“笨拙”的我,晓鸥又急又无奈。紧接着,我俩一前一后挤过人群,冲进了着火的餐馆。起火的是餐馆的厨房,里面一片漆黑,天花板不停地往下滴水,灶台上的锅碗瓢盆“姿态万千”,不宽的面积一地积水。这时,我拿着话筒对着镜头给观众开始介绍现场的情况:“大家看到现在我们走进了着火的厨房,一进来就可以闻得到很浓的烟味,眼睛也有点睁不开...”而这一段现场出镜在晚上播出的时候,同事们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你说话怎么还在喘大气,这么累呀,着火的是一楼,又不是七楼”。当时我心里想,要不你去试试,看你喘不喘。算一算,下午两点出门到晚上六点过回台发稿,几个小时跑了三条新闻,难怪其他的兄弟姐妹(李莎莎、蒋礼等人)以后看了我都说:“哦哟,著名主持人,你猛哦”!
  这次采访虽然不是我到频道“第一次采访”,但却印象深刻,因为累啊。记得当天回到台里发稿时,脑袋里一片空白,但还得赶紧理清思路写稿子、配音,直到晚上在《新闻现场》里,一条条新闻播出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从《魅力四川》外景记者到新闻资讯频道《现场快报》主持人、从现场录播到演播室直播,我经历了工作和人生的转折。以前做旅游节目,出去采访一般都是一个星期,有时是半个月,周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做拍摄之前的准备(比方说搜集资料,理清拍摄思路,构架节目结构等等),外景记者在现场起到一个介绍和串联的作用,你得想办法怎么把这个地方或者这件事儿说得有意思,说得别人想听,听了还觉得想来,另外你得大概想到这一段我要用在整个片子的哪个地方,然后怎么串联...至于后期的写稿和编辑又是一个再创作、再修改的过程。如果说专题节目要求的是更精更细的话,那么新闻节目更讲究快、准和深。“快”,是要你在最快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某一个事件,不象专题节目那样有时间让你慢慢思考;“准”,那就是记者在现场要迅速抓住“点”然后进行采访以及思路的架构,找什么样的人采访,采访哪些问题都必须得一目了然;“深”,当然就是记者能把某一个事件理解、采访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应该是每一个记者追求的目标。这些说起来、写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就不简单了,而要真正做到就更难了。到新闻一线锻炼,我不仅明确了现代新闻的追求,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一线记者的酸甜苦辣,“确实不容易啊!”

  因为有了这些体验,回到演播室,哪怕很渣的一条新闻,我都会认真对待。因为我知道,每条新闻都记载着街头百姓的心声,都凝聚着一线记者辛勤的汗水。不认真,对不起人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