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2>》

(2010-04-01 22:36:03)
标签:

转载

杂谈

分类: 走近心理

行为疗法                 

 一、行为主义观点回顾   

1.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

  行为主义学派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出现,在西方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场革命。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和机械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1)动物和人的心灵实际上是一块白板,其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

(2)有机体之间不存在个别差异,即使存在,也是不重要的;

(3)任何刺激都同样能形成任何反应,即每一刺激和每一反应间都能形成一一对应的联结。从这些假设出发,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人的善恶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环境或教育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声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出其中一个,都能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师、律师、艺术家、商界首脑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的职业、种族。
  
2.行为主义对心理疾病的看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唯一目标就是预测、控制人的行为。行为学派对个体的心理疾病的看法是,心理疾病完全是后天错误学习的结果。那么,既然它们可以从学习中得来,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去除。因此,可以通过行为主义原理去校正和塑造个体行为,从而达到心理矫治的目的。   

二、人类行为的定义

  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学)对人类的行为有自己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定义,其定义具有如下特征。  

  1.行为是人们说的和做的   它不是个体的静态特征,不是一个主观的总结性的评判,当说一个人的行为时,要说出它究竟是如何表现的。例如,可以这样对生气行为进行描述:“丽丽冲着妈妈尖叫,跑上楼梯,然后砰地撞上她的房门。
  
2.行为是可以度量的   行为是可以测量的。其测量尺度一般有三种: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例如,说到有的人有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对于这一行为,可以计算它的频率(即单位时间里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指的是一次行为发生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还可以对行为的强度进行描述,即该行为中所包括的身体力量。例如,宋涛举起了100公斤的重量。

  3.行为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   这和第2点是一致的。对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考察治疗措施有无效果,要向心理学界推出特别的治疗方法,就必须借助科学的方法或数据来说明这一切。对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通过这一切去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疗措施并通过治疗前后个体行为表现的差异来检验治疗的效果。  

  4.行为受环境影响并对环境发生作用   “环境”可以理解为“外界”。这一点从操作性条件发射原理可以看出来:被外界强化的行为以后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而不被肯定或受到惩罚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按照行为主义观点,是环境造成了个体的一切行为。 个体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行为也对环境产生着影响作用。例如,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人,会使别人远离他,厌烦他。而一个友好的人,会使别人喜欢和他接近。形成所谓“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

  5.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公开的行为是指可以被当事者本人以外的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行为;而隐蔽的行为是指无法被外界观察到,只有行为人自己才能进行观测和记录,例如,个体的思维活动就是一种隐蔽的行为。行为学派最得意的地方在于对公开行为的塑造和改变。因此,我们行为矫正(行为疗法)主要针对的也是公开的行为。  

 三、行为疗法(行为矫正)及其特征  

  1.行为矫正的定义   行为矫正涉及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两个部分。分析是识别环境和某一特定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识别该行为产生的原因。矫正是指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行为矫正就是用通过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做法,对人的行为进行矫正,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2.行为矫正的特点   

  (1)研究对象集中于行为而非其他   行为疗法的方法是用来改变个体的行为的,而不是个体的个性特征。例如,行为矫正不用来改变“孤独症”,它是用来改变患有孤独症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的。  

 (2)理论依据——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班杜拉1969,1977)
 D.认知行为理论(Allis艾利斯, Beck贝克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行为疗法强调与行为发生直接相关的环境事件的影响作用,从中找出控制个体行为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前因或后果),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对行为进行矫正。例如,撞墙的孩子是在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时才撞墙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提出“让老师多关心这个孩子”作为治疗措施。平时在对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时,切忌找出影响行为的环境事件,而不要以症状类别作为原因。  

 (4)不重视过去事件的影响   虽然,对过去事件的考察是有用的,有助于分析造成个体当前行为的原因,但个体在明了这些原因后,依然难以采取恰当的行为,因此,分析影响个体行为的当前环境事件,并提出矫正措施进行训练,效果才会理想。   

(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通常要对实施行为矫正前后的目标行为进行测量,以考察矫正策略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对策。总之,行为治疗学派不追究个体的过去,不追究个体的内心,它只注重行为发生的瞬间(紧密相关的时刻),从中考察前因、后果;同时,要对行为进行测量、记录。

  四、行为矫正的历史起源  

 1.重要人物   

(1)Ivan P. Pavlov (1849-1936) (伊万·P.巴甫洛夫)Pavlov揭示并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   

(2)Edward L.Thorndike (1874-1949) (爱德华·L.桑代克)Thorndike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效果律,该定律认为对环境产生良好效果的行为更可能在将来重复出现。   

(3)John B.Watson(1878-1958)(约翰·B.华生)   是他发动了行为主义运动,他对行为学派及行为治疗的贡献功不可没。   

(4)B.F.Skinner (1904-1990) (斯金纳)
  斯金纳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其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士投入到了行为的研究中来。   

2.行为疗法(矫正)的历史   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之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过在初期发展相当缓慢,原因主要是:第一,因上世纪30年代以后,精神分析疗法正处于鼎盛时期,而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改变技术理论正好与精神分析的观点相对立,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由于其原理所依赖的许多实验都来自动物,故一时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第三,那些已在应用的行为改变技术原理,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支持,其疗效也不显著。30年代后,随着斯金纳的参与,行为矫正和治疗又得到迅速发展。至如今,行为改变技术已被应用于各种人类社会问题。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预防和管理社会问题,愈来愈多的服务性行业(如社会工作、医学、社区心理学以及商业体育活动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应用行为改变技术程序。行为矫正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行为疗法的应用  

 1.从“行为”本身的性质看   

(1)改善不良行为   个体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获得某种不良行为,比如攻击、破坏、哭闹、自伤等,可以通过行为疗法对其进行矫正。   案例及分析:
  一个4岁的女孩莉莉,每天晚上妈妈把她放在小床上,妈妈一离开,她就大声哭闹,逼得妈妈再回房中叫她停止哭闹,可是莉莉哭得更厉害。妈妈为她的哭闹大伤脑筋,后来她请教当教师的朋友,得知处理之道:不管多大声或拖延多久,都不要理睬莉莉的哭。妈妈使用这种办法,第l晚莉莉哭了15分钟。过了3晚不理睬之后,放在床上只哭8分钟。过了一星期后,莉莉初睡时,只路泣一会儿就没有声音了。后来莉莉的哭闹完全没有了。(分析)

(2)扭转不良习惯   有些行为既不属于他伤,也不属于自伤,但习惯不好,终究对自己会很不利,比如揪头发、咬指甲、清嗓子、晃动腿部等,因此,也有必要进行矫正。   案例及分析:
  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苏佳都在咬指甲,她总是不加思索地把手指放进嘴里咬着指甲的边缘,直到指甲短得不能再咬了才停止。苏佳同宿舍的朋友告诉她,已经这么大了,还这样,简直太难看了。苏佳请教与人,采用了这种方法:注意自己何时会咬指甲,然后在这些时间,特别加以注意,当有咬手指的行为或有咬手指的念头时,让自己的手紧握一个东西(例如铅笔),克制不往嘴里放。之后一段时间,终于克服。(分析)
  (3)良好行为塑造   个体本来没有某种良好行为,但又期望其具有这种行为,就可以采用一步一步塑造的办法。   案例及分析:   一位十足的大男人主义的奉行者,有着强烈的“男主外,女主内”、“君子远庖厨”等观念,举凡家务事一概不动手。因此,任凭妻子下班后,忙进忙出,既忙着淘米下锅,准备晚餐,又要趁空去做一些非做不可的琐碎事。而他,视若无睹,老太爷似的待在沙发里,看报、打盹,好不逍遥。偶然还会扯着喉咙叫妻子动作快点,他饿坏了……这种情景,令妻子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后来妻子想了一个对策。   一天早上,他要出门上班时,妻子告诉他:“晚上你都比较早回家,麻烦你帮我把电锅的开关按下,好不好?刚才我已经把米洗好放在电锅里了,只要你回来,按一下开关就好。” 那天下班后,果真电锅的饭已煮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妻子信心大增,急忙趋前向他道谢一番。这样连续了几天,每天回到家里,总是看到电锅已冒着热气。每次,妻子总向他说些感激的话。后来有一天,妻子故意把米淘洗好,放在电锅旁。下班后,刚进门,先生劈头就说:“你怎么忘了把米放进电锅里?”妻子偷看了一下电锅,只见电锅已在冒气了,暗中高兴一番,然后转头向他认错道谢。此后妻子索性把米量好了,放在水槽,等他回来洗米下锅,倒也没有听他提出抗议。这样实行了一段时日,妻子放胆进行下一步动作。一天,妻子又像犯了遗忘症似的,匆匆出门,忘了把该做的量米工作做妥。结果,下班后,只见先生特地提醒道:“你今天一定忘了量米吧!我已经帮你把饭煮好了。”言下之意,好像帮了天大的忙,妻子又是忸怩,又是惊喜地(装的)说了一些感激的话。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洗米下锅的工作,自动落在他身上了。此一大功告成之后,妻子又如法炮制,进行其他项目。如此,不但自动洗米下锅,有时连一些家常菜,他都会做好,等妻子回家共同品尝呢!一天晚上,邻居来访,看见先生正忙着拖地板,羡慕地对做妻子的说:“你真有福气,先生肯帮你做家事,好体贴”。妻子便顺水推舟地说:“是啊。当时要不是看上这点,才不肯嫁他呢!”转眼瞧见的是丈夫一脸陶然的模样。(分析:
对于某些复杂行为,尤其是受某些观念严重影响的行为,想要马上让个体具备,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塑造的办法一步一步慢慢来,则是一个好办法。同时,对个体行为的及时强化对目标行为的最终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面例子中,妻子在丈夫采取某种行为后的表现无疑对丈夫有着很好的强化作用。

2.从应用领域看

 (1)应用在学校及家庭教育方面   可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训练个体具备某种理想行为,并可改善某不良行为。

 (2)应用在医学方面   可以治疗精神疾患;可用于咨询中的门诊病人;可用在医学保健方面。 

 (3)应用在管理组织行为   应用行为原则和方法,可以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销售量,并改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等。  

 (4)应用在提升运动绩效   可用于提高运动绩效、激发训练意识和耐力训练、改变教练行为并健全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   总之,在能够处理人类问题的方法中,行为矫正技术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以花的名义
后一篇:心灵鸡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