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郑家讲坛 |
每一部巨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史记同样如此。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可谓宏编巨制,完成他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创作史记,为什么能完成史记,换言之,史记的创作动机是什么?都有值得我们探究和发现的价值,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史记的一个重要缺口。我们认为,史记的创作动机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先父遗命。司马迁之所以历经艰辛,创作史记,跟其父太史令司马谈在临终时的遗命有着莫大的关联。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对其期许方荫,希望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写作史记的重任交给他,不仅说服他,而且费劲心思把这件事塞在他的心中。他不是一般的留命,不是简单的一句“我要死了,你听着,要把史记完成了。”而是花了很大的技巧,使原本司马迁被动承接的差事变成了主动要去完成的使命,仔细推敲,司马谈主要用了三个技巧:
其一,动之以情。司马谈把我国传统的“孝道”寄予这件事中,把“行孝”和“写史”等同起来。并很明确的对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希望司马迁对他未尽的孝道转化成写史的动力,最终使父母显名。
其二,晓之以理。在这里,司马谈搬出了司马氏远在周宣王开始就是史官世家的家史,表明了司马迁写史是责无旁贷、当仁不让的事情。而且进一步指出,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即使是战乱的春秋时期,孔子也写出了一部春秋,而如今汉武帝时代,可谓是盛世,更应该写作一部史书。
其三,诱之以利。司马谈考虑问题很周全。前面两个虽然很有道理,却没有为司马迁自身作考虑的,所以,要让他死心塌地地写史,还要说给司马迁自身一些好处,要诱之以利。什么利啊,那就是名。司马谈对他说啊,历史上每五百年要出一个圣人。最早的是周公,写了一部《礼记》,成了圣人。周公之后五百年是孔子,写了一部《春秋》,也成了圣人。孔子之后五百年呢?是现在,还没有出现,眼下之意,如果司马迁完成史记,就能够成为继孔子之后的第三个圣人。
所以,先父遗命,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作用是很大的,也就成了司马迁写史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自己死了,自己的文章著作没有被后世所知道,是很令人鄙视的一件事情。这是司马迁在受到腐刑之后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的原话,也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这封信其实就是司马迁受到腐刑之后的对外声明,言语之间流露的尽是真心,这句话基本上是概括性的道出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又一个动机。
他这种思想是深受儒家传统的立名思想的影响。孔子就曾经讲过“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自己死了名字不被后人称起,这个是很让人疾首的事情,司马迁的想法与孔子的这种思想可以是同出一则的,那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声冀望在史记上,而不是在其他方面上呢,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要参考我国古代立名的思想,也就是“三不朽”的思想。在我国古代,为人处事有三件可以令人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是不朽的,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以下:
其一,立德。也就是以德行立身,主要是针对官员名士而言。说白了,就是人们对“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坚守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孝廉”。司马迁被受腐刑,辱及家门,已经无法称孝,所以,通过立德来立名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其二,立功。什么是功啊,在古代,就是指军功,主要针对将士而言。而司马迁是文人出身,这条路显然也不通。
其三,立言。也就是著书立传,主要针对文人学者而言。司马迁前面两条路走不通,唯一能通的也就剩这条路了。所以,司马迁只能把立名放在立言这条道上了,而这个言就是史记。
以上,我们已经对史记的创作动机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基本是了解到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深层次原因,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史记与其作者,了解史记的背后,是很有收获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