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摘
关键词:网络;语汇;自我调节;补位;过滤
一 、网络词汇为强化交际功能而进行自我调节
所谓“网络词汇”,即网民在网上各聊天室、论坛等采用文本进行交际所使用的不属于现代汉民族通用语的那些词语。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在线聊天,日常词语仍在网络语言中占主流,说明网络语言与全民通用语言之间同一性大于差异性。”“一些曾被各种媒体和研究文献反复引用的,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词汇如:‘大虾、……’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有些甚至低至0.005%;一些较早出现的网络词汇,如‘886、748、……’等使用频率均为零。”“报告”让我们看到,网络词汇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者认为网络交际的发展是网络词汇发生变化的外因,这一外因通过语言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改变了网络词汇。
网络交际这一新的形式和过去的书面交际、口头交际都有极大不同。它不同于书面交际,因为它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实时的;它不同于口头交际,因为交际双方可能远隔千山万水,而且网络交际主要采用文本形式进行。另外,网络交际中又涉及到许多过去的交际形式中没有甚至不可能涉及到的事物、行为、状态。因网络交际本身的特性,使网络词汇与日常词汇有很大不同。
发布行政规定涉及网络语言的仅有吉林省和上海市。而两省市的规定都只是对现实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的环境进行了限制,没有对网上使用网络词语的情况进行干预。显然,行政力量不是网络语汇改变的重要原因。
对网络词汇产生影响的还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网络大虾的示范作用;第二、网络文学和网络新闻等的导向作用。但是,无论网络大虾还是网络文学和网络新闻的作者,都没有也不可能去做整个网络词汇的规范工作。相反,许多数字谐音词、拉丁字母缩写词语、含有别字的词语还和网络大虾有关,因为他们的错误一度也是“菜鸟”们模仿的对象。
可见,语言外部的因素会对网络词汇变化起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作用。网络语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语言内部,在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所谓语言的自我调节,其实就是语言对平衡状态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语言对混乱状态的重新组合能力和保持自身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的一种活动。” (王希杰,2002)
为与网络这一特殊交际环境相适应,出现了词汇的大规模变异。这种变异打破了语言自身的平衡,同时也引发了语言的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语言维护自身交际工具作用的一种重要活动。新的交际方式出现后,语言就会主动地去适应,而适应的手段就是变异和调节。因此,自我调节活动一直贯穿语言适应网络交际的整个过程。语言对交际的适应过程有阶段性,自我调节活动自然也分阶段。随着网络交际的发展,语言的自我调节在词汇方面分为“补位”、“过滤”两个阶段。
二、 在“补位”阶段网络语言的自我调节
网络交际这一新的形式和过去的书面交际、口头交际都有极大不同。它不同于书面交际,因为它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实时的;它不同于口头交际,因为交际双方可能远隔千山万水,而且网络交际主要采用文本形式进行。另外,网络交际中又涉及到许多过去的交际形式中没有甚至不可能涉及到的事物、行为、状态。面对这些新事物、新行为和新的状态,汉语现成词语呈现大量缺位。网上交际要顺利进行,自我调节机制就必然要发挥作用。填补词语缺位,满足交际需要就是本阶段的主要内容。这个时候,为适应网上交际的特殊性,词汇的大规模变异已经开始,它实际上也在为本阶段自我调节的目的——“补位”服务。
1、从英语引进新词是补位阶段的重要手段
英语国家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中占据领先地位,有关词语大都来源于英语,现代汉语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词语,就必须引进。引进的方式主要有原形照搬、音译和意译三种。音译。“Windows”等属于原形照搬,“伊妹儿(e-mail)”等则是音译,意译的如“蓝牙(bluetooth)”、“点击(click)”、“聊天室(chatroom)”等。
2、求简求快、求新求奇是“补位”阶段的重要特点
网上交际成本一般比其他交际方式高。因此,网民都希望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输入汉字主要通过击键,要快捷,就要尽量减少击健次数。与这一特殊需要相适应,网民对汉语原词语采用数字谐音、拼音字母缩写等方式,如“847(别生气)”、“995(救救我)”、“CM(臭美)”等;对英语词语也采用了字母缩写、数字谐音的形式。如“GF(girl friend)”、“PK(Player Kill)”、“3Q(thank you)”、“88(Bye-bye)”、“B4(Before)”等。这些缩略、数字谐音、拉丁字母缩写词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但确实有输入快捷的优点。
另外,由于汉语中的同音词多以及拼音输入法本身的局限,本来想输入 “幽默”,却显示“油墨”,这类词语还有“斑竹(版主)”、“果酱(过奖)”、“幽香(邮箱)”等。由于时间关系,将错就错,甚至还成为一种时髦,为寻求认同感的菜鸟们争相模仿,导致网络中别字大量出现。
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有相当文化程度的18-30岁的年轻人在网民中比例最大。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网络又给他们表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吸引眼球,增强影响,他们采用比喻、借代、夸张、别解等手法,对词语进行语义变异,不断推出许多生动奇特的词语,如“流口水”、“拍砖”、“吐”、“顶”、“灌水”、“马甲”、“造砖”等。
求快求简与求新求奇都和网络交际的特点分不开。虽然因此而生成的一些词语因区别度小,或不符合汉民族识读心理,或不符合汉语结构规律而逐步被淘汰,但是,它们与语言自我调节过程中“补位”方向一致,为语言适应当时网上交际的需要毕竟功不可没。
3、汉语的结构规律是“补位”阶段的主导
汉语的结构规律在网络词汇的生成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汉语词汇从构成语素方面看:组合式的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单音节的单纯词更少。网络词汇单音节的单纯词极少,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派生词也不多,绝大多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语素组合而成。现代汉语词汇复合词的词根语素有陈述、偏正、支配,并列、补充等几种组合方式,网络词语绝大多数都可以在这几种组合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现代汉语词汇从音节上看,是双音节占优势,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网络词汇中,双音节词语占了绝大多数。于根元先生编撰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搜集了网络词语2000条,大部分是双音节词。我们上网看到的网络词语也大多是双音节词。绝大部分网络词语的生成符合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规律。
网络词汇的一个特点是类推词语多。类推是语言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机制,类推的过程也是汉语潜在语言成分由潜转显的过程。王希杰先生说:“语言的自我调节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它对自己的潜在能力的利用和开发。”(2002)我们看到,在网络词汇中,一个“网х”,就类推出了数十个词语。如“网恋、网聊、网购、网吧、网页、网文、网院、网校、网银、网民、网友、网龄、网管、网关、网瘾、网语、网费、网游、网商、网购、网迷、网虫、网盲、网警”等。
网络词汇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缩略词语多。如:
愤青-----愤怒的热血青年
电邮-----电子邮件
很多类推而成的网络词汇实际上也是缩略词语。如:网媒(网络媒体)、纸媒(报纸媒体)、视媒(电视媒体)、广媒(广告媒体)。
由于这些缩略词语使用汉语常用缩略方式构成,许多还是仿照现代汉语词汇中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缩略词类推而成,人们可以通过汉字表意提示性的作用产生联想,进而较好的理解词语的意义。
“语言中的潜词、潜义、潜结构、潜句式、潜辞格等是丰富的巨大的。这就是语言的自我调节的必要条件。一种语言的潜性组成越大,其自我调节的功能就越发达,其生命力越强大。”(王希杰1995)同大量类推词语的出现一样,缩略词语在网络词汇中大量出现,既说明汉语拥有丰富的潜语言材料,也说明网络交际的需要和网络的特殊语境为大量潜语言材料的显形化创造了充分条件。
当然,这一阶段,词语生成过程确实存在随意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的特点,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新词语。从这一角度看,网络词汇在某段时间出现某种无序状态也极为正常。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表面无序的词语“创造”都是在为语言的自我调节中的“补位”服务,同时又受到汉语结构规律的制约。
三、在“过滤”阶段网络语言的自我调节
当“补位”任务基本完成后,语言自我调节进入了“过滤”阶段。“补位”阶段的大量遗留问题还需要解决。比如“虚位”和“挤位”现象仍然存在。“虚位”是一种形式占据了多个位置,“挤位”是一个位置上有多种形式。
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的“大虾”、“潜水”、“楼主”、“水牛”、“斑竹”、“青蛙”等,都是一个形式占据多个词语的位置。如没有特定语境支持,这些词语在人们大脑中激活的首先是它们在全民通用语中的基本意义,因此常会产生理解错误。
拉丁字母缩写词语更是这样,“2”在“Y2K”中是汉语数词“二”,在“me2”是英语副词“too”,在“F2F”中是英语介词“to”,很容易混淆,不知道它所处的究竟是哪个词语的位置。
几乎所有的拉丁字母缩写词语都有多处占位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汉语拼音或英语短语原形。如:BT是变态和比特(beta
数据)的缩写,而BC则是白痴、
在年轻人聚集的聊天室,“PMP”是“拍马屁”拼音的缩写。清华大学网有《国际项目管理研究院PMP考前辅导》的项目介绍。这里的“PMP”是“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缩写。《中关村在线》网上有题为《由外到内,几千元的PMP 140全拆解》的报道。《电子工程》网上有题名《从最新流行PMP看移动数字音视频技术的发展前景》的文章。这两个地方的“PMP”又是“Personal Media Player”的缩写。
如果事先不知道这些拉丁字母缩写词语的原形,要推测它们的意义非常难。因为很难知道这些拉丁字母是代表拼音还是代表英语,即便知道,也难以推测出代表的是哪一个具体的词或者语素。
一种形式占据多个位置,造成了许多位置实际上是“虚位”。因此,在“过滤”阶段,这些形式如不被淘汰,就会被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位置,而它原来所占据的其它位置将逐渐被别的表义更明确的词语填补。
一个位置上有多个形式,就形成了“挤位”,如:
“伊妹儿”——“伊美尔”、“电子邮件”、“电邮”、“E-mail”
“美眉”——“妹妹”、“ MM”、“美媚”
“挤位”和语言的经济原则背道而驰,必然给交际带来麻烦。“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表现在语言对使用者的一种反作用力,即语言内部机制在正常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语言使用者的强制性力量,迫使语言使用者选择某些语言形式。”(欧阳骏鹏2004)“报告”显示,若干等义词语中各词语的使用频度已出现很大的差距。从出现频次看,“我”为47038,等义的“偶”仅631;“斑竹”为601,等义的“版主”仅87 ,“班主”、“板猪”均为1;“楼主”出现频次为4230,等义的“楼猪”167,“LZ ” 745;“喜欢”670 ,而同义的“稀饭”仅6 。
显然,在“补位”阶段,语言自我调节功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笔者于2006年3月1日用“gooogle”搜索,“烘焙鸡”共1379千项,“主页”共321000千项,到2008年2月28日,再用“gooogle”搜索时发现,“烘焙鸡”仅983千项,“主页”则到365000千项。“烘焙鸡”明显有被“主页”替代的趋势。在“过滤”阶段,自我调节功能在严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方面更加地严格。
如果说“挤位”的汉字形式的词语正处在被选择过程之中的话,数字谐音词语、拉丁字母缩略词语和那些因输入错误导致的别字词语正被无情地过滤。《报告》显示:“表(不要)”的出现频度为28,“GF(女朋友)”为15,“好淫(好人)”为22,“FP(佩服)”为69,“Haha(哈哈)”为9,“虾米(什么)”为4。而“MPJ/mpj(拍马屁)”、“KL/kl(恐龙)”、“LG(老公)”、“CU(再见)”、“1314(一生一世)”、“14(意思)”、“520(我爱你)”、“4242(是呀是呀)”、“3166(再见)”、“7456(气死我了)”、“748(去死吧)”、“886(拜拜了)”、“2010000(爱你一万年)”等词语的使用频度均为“0”。
笔者认为这些词语逐步被淘汰原因有三:第一,汉字通过字形兼表语音和语义,阿拉伯数字或拉丁字母形式不仅无表意功能,表音作用也不确定。要把它们转换为汉字再理解,不符合汉语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当它们和汉字夹杂在一起时,读者必须不断转换识读方式,阅读困难。第二,汉字虽不直接表音,但读音确定,而阿拉伯数字只能提示谐音,拉丁字母缩写仅提示音节首字母,读音不能按习惯来读,而且在不同的组合中读法不同。第三,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数量有限,其区别性远不能和数量庞大的汉字相比,因此数字词和拉丁字母词都存在着多义和歧解问题,造成大量“虚位”“挤位”出现,影响网络交际。
在数字谐音词语和拉丁字母缩写词语逐步由显转潜的同时,那些带有别字的网络词语在网上也逐步减少。笔者2007年2月16日在聊天室公屏上见到“幽默”16次,没有一次写为“油墨”;见到“邮箱”22次,也未发现写为“幽香”的。随着“过滤”阶段进行,网络词汇逐步进入有序状态。
四、结束语
当词汇进入相对有序状态时,语言的自我调节不会结束。因为,网络交际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网络语言为与不断发展的网络交际相适应,还要不断地寻求变异。只要有变异,调节就必然存在。语言以外的因素如人为规范等都只有通过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发挥作用。网上言语交际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网络词汇不断变异和不断规范的过程。
笔者相信,网络词汇将健康发展,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网络媒体发展及网络传播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汇为显形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于全民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 [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9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17次: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3]王希杰.汉语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J].语言文字应用1995 (3)9-15
[4]王希杰.论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8-22
[5] 徐通锵.编码机制的调整和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J] .语言研究 2001(1)35-45
[6] 欧阳骏鹏.语言自我调节功能及其表现特征 [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1-74
[7] 孙鲁痕. 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J]. 贵州社会科学 2007(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