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作业——《地球上的星星》的观感

(2010-11-21 23:02:30)
标签:

地球上的星星

印度影片

观感

教育

育儿

分类: 学习

在的教育心理学课上有了意外的收获,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小孩教育成长的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比较有意义,关于孩子和老师和父母的,很感人很适合家长和老师们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嗯,的确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但是,那些特殊孩子真是很让人头疼,作为老师,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个好老师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很难找到帮助他的办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里遇到的情况一样。它讲述的是一个有阅读和写字障碍的小孩从没有人理解和关爱到得到寄宿制学校有一样经历的老师的关心和教导,主人翁由开朗到沉闷再到重新获得生机。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因材施教,老师和家长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活力,其实很多名人和天才都有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他人的冷眼相对(如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小时候就有阅读和写作障碍),之所以成才那就是与众不同嘛!大家都是一样的机器生产出来的那还会有活力和创造力吗?   

电影的前半段,我想,看电影的人里一定会有很多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地神游、需要不断催促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现实中理解是多么困难。  

这样的孩子天生缺乏主动性,一点的小挫折就能打消他的耐心,一次求助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打消下一次求助的主动性,他们需要太多的个体关注,不要说伊桑的教室里有60个孩子,就算是在只有20个孩子、个体化教学为特色的蒙特梭利教室里,你也依然无法无时无刻地去给他关注。而且即便关注了,你也依然无法敏锐地感知到底要给他什么,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因为这完全不在你的知识范畴以内,也不在你的经验范畴以内。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库巴老师的画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宁静绚烂感动,为尼库巴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不了尼库巴,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现实中孩子的状态要比电影更复杂,是因为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最初看到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很容易联想起大脑单侧化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左半脑分管抽象思维、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言语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擅长分析信息,按次序加工。右半脑分管的是不需要言语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擅长接收同时性和整体性的信息。上帝在创造伊桑这个小男孩时,也许是开了一个小玩笑,又或者,其实是更为用心和关照——谁知道呢?我们只知道,他在语言读写方面逊于常人,却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只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一般的、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于是,在众人眼中,这个孩子愚蠢透顶,无药可救。这明明是个特别的孩子,但除了尼库姆巴老师之外,无人察觉。

此外,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阅读障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对于正常的孩子说,这样的困难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电影中,尼库姆巴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比方:阅读障碍,就如同要让完全不会日语的你去读一大堆平假名片假名加汉字一样。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并不是某种能转化成语言的符号,而且你要发现他的特长并将其发挥大也不是那么容易,也许不再你的知识和认知范畴内,毕竟像来自武汉的弱智少年音乐指挥高手舟舟是少数和个案。

可能正是因为伊桑在脑机制方面异于常人,造成了他在某些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滞后于不足。而在早期的阅读过程中,继时加工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辨认单词中的系列顺序、合并音节等等,与语音编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同时加工则与阅读理解、连接意义单元和将它们整合为更高水平的意义单元等联系更紧密。通过测验发现,正真阅读障碍的儿童,一般是在继时加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除了阅读,他们还有其他方面关于继时加工的困难,即难以完成某种需要依照特定顺序来进行的任务,例如电影中的伊桑,难以做好打领带”“系鞋带这种简单的活动。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只是发展速度的滞后,而绝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中的潜能。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充满情感、无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个体,有许多因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印度——这一发展中的国家,是否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等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呢?尽管这个故事将男孩的家庭背景设置为优渥的中产家庭,可是,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对子女未来竞争、就业等十分关注的父亲,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惧怕学校、低分的试卷、老师冷酷的面庞,恐怕又勾起了我们的另一些回忆。诚然,每个学校总会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样,对这一切得心应手、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因为大多数孩子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就必须抹杀另一些特别的孩子的存在吗?

我们必须看到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绽完全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也就是在这个时侯,出现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师,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位老师来拯救孩子,尽管这样的故事常常赚尽我们的眼泪,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这样天使般的老师能够去一一拯救呢?

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给孩子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桑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对伊桑的情况一筹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边看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影像记录,一边默默流泪。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他在某些动手活动中存在的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不是愚蠢笨拙;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习得性无助,父亲却简单粗暴地将其送到一座管理严格的学校,而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为教育家,但是至少,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Every child is special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这位老师所做的事情并不特别神奇,不过是“蹲下来”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我不希望下一次又看到类似的场景:自己顽劣的孩子经过老师神奇地雕琢打磨,被带到自己面前,于是一声惊叹:这真是我的孩子吗?简直不敢相信!——仿佛他们看到的,是一份惊喜的、鲜活的礼物。

大家的确都是很认真的看完它思考它,看完后大家可能都在心中反思自我和这个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