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三则动物趣闻

(2007-09-29 21:51:37)
标签:

教育杂谈

 

  

关于三则动物趣闻

李 

教学之余,偶翻《环球时报》,不经意之间我发现了这样三则动物趣闻:

如果你把一只秃鹫放在一个长三米宽两米的大盒子里,盒子的顶上没有盖子,这只欧洲猛禽,尽管它有着极强的飞翔能力,但是它绝对不会去振动一下翅膀,这个盒子也肯定会成为它终身的监狱.这是因为秃鹫通常在飞翔之前在陆地上进行四五米的助跑,按照秃鹫的习惯,它不会去尝试一下飞翔.而它便只有待在这个小小的没有封顶的监狱里了.

蝙蝠,这种速度极其灵敏的飞行高手,却不能从平地上飞起来.如果它落在了地面上,它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地上挣扎着挪动身躯,那时它看起来是那样的无助与凄怜,直到它伤痕累累地爬到某个能使它回到空中的边缘处,它才会使出剩余的力气奋力一博,飞向空中,而这也仅是一些生命力极其顽强或是比较幸运的蝙蝠所能做到的.

如果一只蜜蜂掉进了一个敞口的玻璃杯,那么那个玻璃杯便会是它的坟墓.它永远也不会找到逃出玻璃杯的出口,因为它的余生一直在坚持从靠近玻璃杯底部的边上寻找出路,直到它精疲力竭.

读罢之后,凝神冥想:这哪里是在说秃鹫、蝙蝠和蜜蜂啊?这就是在说我们人类自己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不敢和不屑于去直面社会现象,体察社会生活,反省内心自我。于是就成了一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成了一个随世俗而慵懒、随无奈而落寞的人,成了一个只会定式思维不能扭转观念、只会按部就班不能逆向创新的人。而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些天,我常常想起这三则趣闻。在我妻子面前讲,在我女儿面前讲,在我周围人群中讲。因为它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大自然中有很多现象其实是很相似的。人也和秃鹫、蝙蝠和蜜蜂一样,当遇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或者陷阱时,我们会不断地奋力挣扎欲寻一条出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被某些习惯或是固有的观念和定式的思维牢牢地束缚着,也许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要做的只是抬头向上望一望,那样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生命的出口、广阔的天空正在我们的头顶之上。

为了和大家分享交流,让学生来也参与到对这三则材料的理解和联想中来;为了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素材来分析社会现象、体察生活情态、审视内心自我,开拓写作思路,我就把这三则趣闻变通了一下,作为了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这三则材料,联系自己实际,任选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来构思写作。学生的写作可以说是成功的。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讲,几乎人人都能扣住“挣脱束缚”“转变思维”“改变不良习惯”等话题来写作,我们的阅卷老师也给出了一个比较适中的分数。可是当重新审视学生的作文语言时,我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一味地引经据典,而不是大胆直面社会现实、细心体察生活百态、时时反省内心自我;是一味地论述说明,而不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以小见大真情流露,不是在细微处见精神平凡中显伟大;是一味地喊口号说大话,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烟火,而不是脚踏实地谦虚为人、细心生活享受快乐。学生岂不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认为作文就应该是一个模式,来点记叙来点抒情再夹点议论,缺忽略了文章的“性灵美”。

再一想,这不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吗?我们一直被高考满分作文的模式所束缚着,被一整套的作文套路范例着,似乎谁敢尝试就要遭到失败。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就是那秃鹫、蝙蝠和蜜蜂吗?没有了描写自然的那种博爱情怀,没有了写实生活的那种慷慨情结,没有了揭示社会的那种犀利幽默,没有了抒写自己的那种畅快淋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非社会”的人,是一个个“圣人”。他们没有人性地逃离大自然,高高在上地躲避现实,不识人间烟火地脱离社会,从不去关注微妙深邃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受教育的孩子又与兀鹫、蝙蝠和蜜蜂何异?

无独有偶,我在宁夏网又看到一篇这样的文字:

“冰融化了变成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水。”然而,有一名儿童则回答说:“春天。”

假如你是老师,对这两个答案,怎么判?有一个老师是对回答“春天”这一答案无情地判了“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作为教师,那老师判“错”可说没有错———

因为她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批改”,如果自行其是,就很可能被认为是“误人子弟”。但是,这样的判“错”,又确实错了,而且错得是那么武断、那么荒唐,如此“格杀勿论”,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咱们可以品味一下,“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这一想像,多么富有诗意,只有童心才拥有。对自然科学,比如那些原理和公式,自然是应该讲求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是,对那些原本就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比如语文教育,现在也往往讲求丁必须是丁,卯必须是卯,随便什么题目都给出划惟一的标准答案,合标准答案的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有些人总认为,我们大人比孩子聪明、高明,所以,往往视孩子们的思考和想像为幼稚或怪诞,从而漠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有甚者,是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以为意,对孩子们的天马行空认为离经叛道。其后果则是,久而久之,孩子们原本发达的想像力和强劲的创造力,被无情地遏制和可怕地扼杀。事实上,如今,能够回答说“冰融化了变成春天”的实在已是寥若辰星。

这确实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只需要“水”,而不需要“春天”呢?

然而,现在,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只需“水”不要“春天”问题的严重,并有勇气承认,水暖春至是连鸭子都知道的?是的,教育的“春天”,实在是首先要“融化”掉我们头脑中坚固的“冰”,才能真正到来的!(据《中国经济时报》蹇庐氏/文)

我们的思维远没有突破秃鹫的那个“盒子”、蝙蝠的那段高空和蜜蜂的那个“玻璃杯”。我们用固有的经验和思维的定式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在教育中充当的角色。我们自己没有了创新的能力,还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和想像,这真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家长深思的问题。

三则动物趣闻不知道给你留下了什么,也许留给我的是等待和期盼。但对于我,每每读起来总能觉得摆在我面前的是三个碟子:一盘是一个法则,盛着自然与人类的相似遭遇,让我在体味中得出,人有时候是无法逾越一个界限的;一盘是一个哲理,盛着万物的玄机和神秘,让我在无奈中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一盘是一个社会,盛着现实的种种漩涡,让我在品尝中咀嚼出突破局限的无穷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