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阆中古城丨参观阆中大佛寺

标签:
网络文魁在四川南充旅游走出阆中古城参观阆中大佛寺摄影 |
分类: 旅行随笔 |





阆中大佛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七里镇状元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初名:大像寺;宋时敕名:永安禅院;占地面积:6公顷;主要景点:大佛、石窟、摩崖造像、碑刻等;大佛介绍;佛像类型:释迦牟尼坐像;高度:9.88米;雕刻时间:唐代宗末年至德宗初年,佛像特点:面容严肃而温和,展现出宗教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佛头有螺纹,面容庄严,头部后方有火焰纹光环。佛身着鎏金仙衣,胸口袒露,衣褶流畅逼真。石窟与摩崖造像,大佛右侧:有两龛石窟,内藏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极为珍贵。小佛数量:大佛两侧龛内刻有4700余尊小佛,每尊高10.2厘米,均座莲台,排列整齐,工艺精湛。摩崖石刻:大佛寺内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共延展150余米,其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建筑风格:大佛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唐代至元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历史沿革:大佛寺历经多次更名与修缮。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时,大佛寺敕名永安禅院。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因永安禅院与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讳改为福昌院。明代恢复旧名,俗称大佛寺。现存寺庙是1991年所重建。拂云阁:位于大佛寺右侧,是一处明代建筑的四层高楼。虎溪与药师庙:在大佛寺左侧的摩崖上,刻有“虎溪”两个大字,气势恢宏。传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来此采药,治好了一只生病的老虎,因此这条山溪得名“虎溪”。后在此建药师庙。久照亭大殿:为三重檐盔式四脊顶建筑,外体为四方形,室内藻井为八方形。大殿分内外二室,外室锦帘垂掩,内室顶若苍穹。总之,阆中大佛寺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和神州传说于一体的佛教胜地。游客在参观时,可以深入了解佛像的历史背景,欣赏精湛的雕刻艺术,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阆中大佛寺中,最具历史价值的石窟当属开凿于中唐时期的大佛所在石窟。这座石窟中的大佛,即俗称的“阆中大佛”,是一尊高达9.88米的弥勒佛坐像,雕刻在东西宽12米、高25至30米的岩壁上。该石窟的造像具有以下历史价值:文物等级:包括大佛在内的阆中大佛寺石窟造像,在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造像风格:大佛面容严肃而温和,展现出宗教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其服饰中的条带纹、回形纹、火焰纹等细节清晰可辨,为研究唐代石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历史记载:大佛右侧的石窟内,藏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此外,大佛右侧还有唐元和四年(809年)夏四月所刻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碑文记载大佛为本地人何叟历二十年所建,这为研究阆中地区的佛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文化传承:大佛寺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承载着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文化传承,对于理解唐代及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阆中大佛寺中开凿于中唐时期的大佛所在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文化传承价值,成为该寺最具历史价值的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