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绘画作品《虎》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女,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1878年戍寅年属虎,生于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父亲何炳桓出身农家,后来在香港经营茶叶和地产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经济条件较好。家里希望女儿成为一个贤淑的女子,并能融入“上流社会”,便在何香凝7岁的时候给她缠小脚。然而,她早就听说过女兵的故事,羡慕她们的“天足”和英勇善战,并逐渐养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当母亲强行给她缠足时,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将裹脚布剪掉。后来,剪刀被母亲搜走了,她就用平时积攒下的钱再买剪刀,并藏了起来,到了晚上又将裹脚布剪掉。如此这般,几十个回合下来,何炳桓夫妇拿这个倔强的女儿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于是,何香凝便拥有了一双“大脚”。
何香凝1908年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曾跟名画师田中赖章学画,早期作品有日本画风格,常以雄狮猛虎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廖仲恺一起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和“一·二八”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出版有《何香凝画集》多种。
1909年,辛亥革命前夕,国内武装起义需要军旗和安民布告,军旗的花纹、军用票的图案等等,都需要有人来“设计”。这个任务落到了何香凝的肩上。为此,何香凝考上了东京上野的美术学校,师从端馆紫川和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真正地学起了画画。1911年,何香凝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开始为革命组织进行设计。她或许更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因此成为了一代艺术泰斗。但当时的社会,残酷无常,两人的幸福生活,在那一天戛然而止。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1928年,她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离开上海,过起了漂泊的生活。
1929年秋,何香凝漂泊欧洲潜心画艺,但是不久后“九一八”爆发,她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展出自己和国内各大名家书画,拍卖所得全部支持抗日救亡。“七七事变”后,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冒着危险赶到前线,并携手创立了妇女抗战后援会。为了支援抗日何香凝花掉了大半积蓄,再加上有3个孩子要抚养,生活异常艰苦。可面对蒋介石送来的100万元,她却毅然将钱退回。
建国后,何香凝留在大陆,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她和丈夫廖仲恺一起,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墓地,实现了他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世纪誓言。何香凝的一生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她都不曾放弃,也从不向命运屈服。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对女人的标签,雌雄共体,既是“猛虎”,也是“寒梅”。何香凝生于1878戍寅年,成为中国画界泰斗,画虎画梅,走完了她的绘画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