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纪律(小小说)
作者/网络文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企业精简机构、生产单位劳动力整合,大型钢铁企业成立了劳务市场。
妻子从机械厂调到了公司刚刚组建的劳务市场,担任劳资科长,面对六万多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接待各单位分离出来的富余人员,重新安排分流去向,担子很重,压力山大。
一天,劳务市场王经理(原公司劳资处副处长)对妻子说:“刘科长!明天组织你们科的人员查一下劳动纪律吧!我们劳务市场是管人单位首先要管好自己!”
“好!从明天早上就开始检查!”刘科长爽快地应承了!
劳务市场坐落在公司一座三层楼里,出入这座楼的只有两个门,一个是一楼中间的进楼上楼主门,另一个是一楼东侧的楼道小门。
劳资科的人员上班都比较正规也比较早,一般都是早上七点四十五分就到达工作岗位,整理卫生,进行岗前各项工作的准备。
因为上班入口就两个门,于是刘科长就每个门安排两人,提前十分钟,站在那里检查劳动纪律,而她自己则在办公室里看报表。
八点十分,检查劳动纪律的人员回来了,在大楼主门查到一位,是劳务市场经理办公室的文书,迟到五分钟;大楼一层侧门查到一位,是劳务市场机关的党支部副书记,迟到八分钟。
刘科长说:“你们现在过去让他俩在检查记录上签字确认,报送王经理!”
谁知科员去找签字不成,迟到的两人竟然相继跟进了劳资科长办公室。
甲说:“早上送母亲去医院,路上紧跑慢赶,仅仅只是迟到了五分钟!”
乙说:“上班路上遇到公司某处长,问询聊了几句话,迟到了八分钟。”
甲、乙都说的有鼻子有眼,各自迟到都有客观原因。
刘科长说:“这是王经理安排的劳动纪律检查,并没有针对你们谁?”
“你俩不签字可以,等王经理回来,把检查记录交给他,按规章制度处理!”
其实,那时候每人每月奖金也才平均十元,迟到一次也就扣一元,但迟到的这两人仗着自己的职务不同,硬是在这里软磨硬缠,要求劳资科消掉检查记录。
这时侯,刘科长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她刚拿起电话,就传来了电话那边王经理的声音:“刘科长!我在公司劳资处参加会议,赶中午前回去。十一点左右,有炼钢厂的两位同志要过去找我,你帮我接待一下,我上午会议一完就赶回去,让他们一定等着我!”
刘科长这边刚说了句:“好!知道了!”那边的电话已经搁下了。
上午十一点,炼钢厂的两位同志准时来了,刘科长赶紧领到王经理办公室,让早上迟到的那位办公室文书倒茶水招待。说王经理在公司劳资处参加会议,一会儿就回来,请他们耐心等待,坐着先看会儿报纸。
半个小时过去了,王经理参加会议没有回来......
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了,王经理还没有回来......
刘科长赶紧给公司劳资处办公室打电话,铃声响了好一阵,就是没有人接听,估计处里的工作人员都下班走人了。
由于公司劳务市场刚成立不久,也没有职工食堂,机关的工作人员也下班回家了。刘科长陪两位客人在王经理办公室里继续等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到了中午十二点四十分,王经理依然没有来电话,两位客人看见刘科长也没有请吃饭的意思,站起来说:“我俩有事出去一会儿,下午再过来!”
刘科长说:“行!下午见!”
其实,刘科长比他俩还着急,孩子十二点就放学了,估计现在连家门都进不去,更吃不上饭。
送走客人,刘科长心急火燎地骑自行车赶回家里,孩子在楼道里台阶上坐着看书,她赶紧开门进家做饭。
煤气灶上坐锅烧开水,面盆里的面粉,温水用筷子搅拌成糊状面,不需要用手揉面,直接用来做剔八蛊面(山西民间一种小吃)。
简单说,就是用一个带把子的圆铁板上铲上面糊,再用一个细长的铁筷子,把铁板上的软面压平,筷子把面糊一根一根拨到开水锅里去煮。
煮面的水开后,她把面捞在碗里,也没有顾上来得及炒什么菜,直接在饭里倒点酱油醋调和,把面搅拌了几下,就递给孩子先吃。
然后,自己又做了一碗,冷水过了一下,倒点酱油醋,凑乎算吃了。
随后,她把碗筷泡在锅里,来不及洗,就急急忙忙到单位上班去了。
刘科长走刚进劳务市场办公楼大门,里面站着两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刘科长!你迟到了十分钟!”
写到这里,不用再介绍,读者已经知道是谁了!
刘科长见到了王经理,那两位客人还没有回来。
刘科长汇报说:“中午一直等到十二点四十分,两位客人出去吃饭了,自己才回家给孩子做饭,结果下午上班迟到了十分钟。”
谁知王经理却说:“刘科长!今天迟到的都不算数!检查劳动纪律从明天正式开始!”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当天检查纪律的事,一下子就在劳务市场员工之间互相传开了!
说也奇怪,又从第二天开始继续捡查劳动纪律,居然连续多天没有迟到者!
刘科长想,头天检查劳动纪律的事,也许给劳务市场的员工们敲响了警钟!
四十多年以后,我俩早已退休。两人过去在各单位工作的事,也很少谈论。
二零二一年七月三日,我俩在山东威海乳山银滩旅居,下午饭后闲聊,妻子无意间说起了她当年在公司劳务市场检查劳动纪律的事。
第一次听她讲过去工作上的事,鲜为人知,记录下来,便成为一篇小小说。
文章前后插图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