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打卡叫旅行
网络文魁/杂文随笔
打卡一词,来自职场,本意是“工作人员上下班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目的是让公司知道员工上下班了,原指员工上班考勤签到。
打卡,是在网络中传播后,衍生成为来“提醒戒除某些坏习惯所做的承诺或者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的一种记录”;继而演变成为“新生代对某种坚持事宜或态度的记录”。衍生意思为看过留名,就相当于签到的意思一样,好像成为员工一个日常的行为,表示自己知道了、看过了、今天来过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记录确认。而在新生代的背景下,“打卡”是一种圈层文化理解与获取认同的记录行为。与“打卡”类似的是“mark”,“打卡”更加趋向于圈层认可与交流,但mark则更加偏重于个人记录行为,属于私人领域。
打卡的作用:
一、打卡,代表一种承诺。是对那么多人的一个公开宣誓和承诺,这种道义力量是一种非常大的力量,而且这种打卡是一种主动承诺,比实际生活中宣称接收同事监督更贴近心灵深处,作用更大。
二、打卡,代表一种态度。代表这件事对你的重要程度,代表你执行的认真程度,一件事对你的重要性、你的态度、你的认真程度,也就决定了这个事情的结果。
三、打卡,有助于养成好习惯。打卡就是在培养另一种习惯克服坏习惯的,习惯的培养和克服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打卡是一种有效的养成好习惯的方式。
打卡,内涵不断延伸,如今已经延伸到诸多领域。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打卡”成为微信朋友圈中,同事之间,一种不言自明的常态。很多人“打卡”是想用这种方式记录当天的收获,也是为了让朋友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学习和锻炼,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督促方式。
打卡,还表示对某件事情的特别关注。例如:微信中的“微信运动”,你在关注自己每天走多少步的同时,也在关心群里其他微友每天走的步数。其中,给微友“点赞”本身,也是“打卡”认可的一种具体形式。
打卡,其实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专利,前人也会用“日注”“日录”等形式来记录当天的经历或所思所得。
打卡,作为一种主动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承诺,无论对于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戒除,以及新技能的习得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独行快,众行远。其实,“社交打卡”是一种社群化成长的具体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认识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借助他人的赞赏与督促,一群人相互鼓气、相互监督,就容易引燃个体内心奋斗的激情,进而生成执行力、节奏感、成就感与归属感,促使自己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打卡,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是线上打卡组团他律,还是凭一己之力笃定前行,追梦的路上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改其志、千苦不退其愿的意念才是关键。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才有持续不断的动力;拥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克服散漫慵懒,绝不会半途而废。因此,打卡也分线上与线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律还是他律,都是个人实现既定目标,努力前进的一种状态。
打卡,打卡地,打卡名胜古迹,打卡风景名胜,打卡祖国各地。打,成了要过去;卡,成为目的地。从此,打卡也就有了新概念,重新注入了新内涵。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久远。风景名胜、佛教名山、名胜古迹、江河山川,这些地方,现在都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打卡地。
有一种打卡叫旅行。人在旅途,打卡之地,通过旅行去打卡。“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有一种打卡叫旅行,网红之地,名胜古迹,花开季节;文物古迹,名人故里,文化遗址;前去打卡,说走就走,眼见为实。
通过旅行,心情畅达,愉悦打卡,路在脚下!【网络文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