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五)
标签:
网络文魁安徽印象九华山化城寺摄影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搂。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甚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现存的一口洪钟,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微微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在山谷中回荡,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钟声更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国,超凡脱俗。因此,朝山进香之人,无不聆听化城晚钟,领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钟圣音,以除人间烦恼。

化城寺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高僧杯度祥师始建,八世纪后期唐代重建,朝廷赐之额,以后屡毁屡修,现存寺院为十九世纪末重建。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广场,阶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环池有石砌栏杆,澄澈如镜,天光云影,苍山古刹,尽人其中。这个千年古池,也曾饱经沧桑。“会昌法难”叫九华山佛寺均被毁废,月牙池也在劫难逃,成为废池。晚唐诗入薛逢游九华山见废月牙池,曾写诗叹道:“曾发萧声水槛前,夜蝉寒沼两蝉娟。微波有恨终旧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将带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续庄生第一篇。”所述清萧寒蝉,白鸟枯荷的荒凉凄楚,可以想见当时废池的情景。唐宣宗即位后九华山寺院方得以恢复,僧伽得以重聚,月牙池乃重现生机。现约六百七十平方米大的池塘,碧波澄潭的景色依然如敌。

化城寺是九华山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化城寺有竹根雕狮子、铜蟹、玉如意、银塔、玛瑙佛珠项链等古物。有一条镂花岩石质地的金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块经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击时能发出8种悦耳的音响,是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法器。寺后有建于明代的藏经楼,内藏有完好的《涅盘经》,更保存有明代百岁宫无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写成的《华严血经》。此外,楼上尚藏有贝叶经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宝”字样的金、玉、铜质佛印多种。
九华山文物众多,上述仅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历代朝廷赐给九龙山金、银、铜、玉印不计其数;历代铜、铁、玉质佛像和数百口合金钟及器皿,铸造精良,造型古朴优美;历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蓝、釉红、青花瓷亦不在少数;历代名人字画400余种;各种碑、塔、墓及摩岩石刻遍及全山。这些珍贵的寺院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们人收藏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谛听一座,传为地藏王坐骑,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罗国渡海来到九华山的,它头上只有一只角,俗称“独角兽”。长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纯铜铸成。上刻文“姑苏梅诚吾造”,清康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九华。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