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2019-04-08 13:29:05)
标签:

网络文魁

安徽印象

九华山化城寺

摄影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将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侧的佛教文物和该寺的一些文物珍宝搬迁过来,集中展览。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金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文物。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 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 大约即源于此。九华山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此经为画僧竹禅捧呈九华。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两色相间荷花瓣,内藏73个,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明《藏经》共有两部。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年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会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年)不慎失于火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667函677l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顺序排列。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677个樟木中。这是目前仅存的两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经》之一。1988年2月1日国家文物局定为二级藏品。其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渝旨保存完好。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大殿后进为明代建筑藏经楼。楼殿之间是一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其中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刻碑十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几方《严禁弊害碑》,刻于明末清初,时正值九华山佛教兴盛之际,受皇帝、皇太后赐经、赐金和御笔匾额,可谓恩遇优渥,而碑记所禁各项,却是僧人身受其害之事,这是过去宗教受歧视、僧伽受迫害的历史见证。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藏经楼高二层,底层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藏经楼与楼前三进殿宇原为明代同时建造,清代遭兵燹,三进殿宇尽遭焚毁,惟藏经楼安然无恙,若有佛助。战后前三殿依原样重建,仅大雄殿正脊顶的彩瓷葫芦,两端彩瓷鱼龙正吻、正脊的水磨镂空青黄色砖为明代遗物,殿宇楼阁依然明代风貌,幽静恬适。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陈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和贝叶经、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共一千三百余件。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血经》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祟祯三年(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后几经战乱,《血经》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化城寺又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金乔觉密切相关。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于八世纪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来到九华山。  初时,金乔觉夜则宿于东崖峰峭壁下一个深数米、宽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岩洞内,日则端坐于东崖峰顶的一块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们将金乔觉修炼之洞称为地藏洞,将其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洞。“东崖晏坐”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至今犹存。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八世纪中期唐至德年间,山民诸葛节等人上山打柴,见金乔觉闭目蜡足于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饥,深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动,伏地号泣,并自发捐款,买下了人家的地基,为金乔觉建寺。倡议发出之后,远近民众,应者云集,就连郡中上首僧胜瑜等也远道而来,拜金乔觉为师,并帮助他化缘,同建寺院,经数十年经营,寺院初具规模。唐建中二年(781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将寺院定名为化城寺。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金乔觉在化城寺落成后当了住持,声名曰盛,信徒日众。但金乔觉仍一如既往,苦行笃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们在他身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显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又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传说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是地藏在人间的化身,故在中国又称地藏菩萨为金地藏、地藏王。确是菩萨与修行相互印证,真身与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宝殿楹联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地藏宏愿,塑像虽显奇特,更突出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建筑特点:为明末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寺背倚虎形山,门前有放生池和石板广场、娘娘塔。佛教地位: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开山祖寺。现兼作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存有历代文物。九华山许多大型佛事活动多在化城寺广场举办。

安徽印象:走进九华山化城寺(三)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