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称龙川。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厅前台基占地100平方米。阶墀、栏杆全部用麻石砌成,两边设花岗石旗杆础石6个。门厅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卧立于石座。祠堂在龙川溪北岸,溪南有一道长24米的青瓦粉墙,花砖为脊的八字形照壁,它与祠堂隔溪相对。这种布局显示了明清以来徽派祠堂的典型风格。

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刺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此地。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

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



胡氏祠堂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重修。现建筑主体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而内部装饰则以清代风格为主。



正厅5开间,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典的地方,高10米,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和大小21根“冬瓜梁”组成。立柱竖在莲花瓣柱上,底层为八角形磉基。月梁、雀梁、雀替、平盘斗、轩顶桁全部缕空雕刻。厅两边有高4米、宽60厘米落地槅扇32扇,上部为缕空如意花格,裙板雕成花草、走兽、虫鱼。


龙川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体现出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实践性精神。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前后三进,由照墙、门楼、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及特祭祠等几大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龙川胡氏宗祠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它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宗祠的照墙距离门楼达25米之远,龙川溪在照墙、门楼之间涓涓东流。这种既服从自然环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空间观念,构成龙川胡氏宗祠总体空间的宽松、和谐、舒畅、均衡的美感。胡氏宗祠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徽派所有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的设计法则,与《园治·相地》中“得景随形”相一致。宗祠的门楼、廊庑、天井、正厅、厢房、寝楼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组合,使整个建筑既扩大了空间,又使各个独立的建筑相互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后进是寝室(并非给人居住,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7间开,分上下两层,重檐建筑。两厢隔扇门裙板均为木雕花瓶图,计100幅(至今尚留48幅),东西厢各有落地槅扇16扇,上部镂空棂花,裙板雕有形状各异的博古花卉。楼上朝南有一排窗棂,从窗口纵观整个屋面脊部全用口字花砖砌成。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长宽比例2: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










宗祠前进7开间,面宽22米,进深8米,高9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所筑的八戗角,气势雄伟壮观。这门楼又俗称“五凤楼”,取“丹凤来仪”之意。门楣上大小额枋全部精缕细雕,内容有人物、麒麟、走兽,额枋边雕以荷花瓣。额枋与檐口之间设斗拱16个,底座为云纹雕刻,使整个门楼成为一个木雕画面。门额后二门门楣上原悬有明代文征明题“龙川胡氏宗祠”匾一块,现已流失。门厅后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岗石板铺地,两边为回廊。东西两廊用12根4米长、33厘米见方抹角石术。同12根月梁衔接而成。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