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六)

标签:
网络文魁西行游记走近青海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土族丧俗】与各地不同,互助土族多实行火葬,土族人家死了人,一般在三至七天内送葬,举行丧礼要请喇嘛念经三天,请本村的老人念嘛尼,丧礼最后一天,亲朋来亡人灵前吊唁献哈达、献馒头。人死以后,先脱去衣服,使成蹲状、双手合掌、两拇指于下颔肩,用五寸宽的长白布条捆住,上穿斗笠或布日(表示死者的衣服),下围布裙(老年人用黄布做、年轻人用白布做)、然后入殓在木制的灵轿内。老年人的灵轿做的比较精细,大小以恰能蹲一人为宜,样式象一座“一间转三的庙宇”,上面有精心雕刻的、悬梁吊柱、花卉图案、轿的顶端刻有日月模型、并着色油漆、火葬那天、送灵轿至火化现场,将死者面向西方,放入火炉内,用柏树枝点燃火,并砸碎灵轿,投入炉内同时焚烧。一般在火化的第三天,将骨灰装进一尺多长的木匣或瓷罐内,暂时埋在临时的一个地方,等到来年清明节,再埋在祖坟墓地,亡人送葬后,子孙服丧,一般为四十九天。土族没有特制的孝服,服孝期不穿戴有色彩的衣服,三年内不贴春联,当年不走亲访友。

















据《大通县志》载:妇女戴帽,辫发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耳缀大环银铜不一,足穿腰袜,衣服不论绸布杂以五彩,束之大带。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头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土语叫帖弯,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彩带。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民和二川地区土族妇女,头戴缀以珠翠的凤冠,身穿绿色夹袄,腰系红色褶裙,花围肚,脚穿翅尖绣芹鞋。土族妇女称头饰为扭达。过去土族有吐浑扭达(也叫伴伴切扭达,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也叫三叉头,形似三肢箭),"适格扭达"他叫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也叫铧尖头),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各地佩戴不一。这些扭达中,据说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土族妇女在脑后抓起高高的发鬃,土语称商图,在商图上面戴着头饰。1938年以后,由于青海军阀马步芳强行改变土族服饰,这种头饰便失传了。从此互助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在背后,末稍相联,头戴饰有丝锦的毡帽或礼帽。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