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文化
标签:
网络文魁2012年北京庙会一览庙会由来历史渊源演变风俗文化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民间玩具。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
庙会原是寺庙的一种宗教活动,人们在庙内烧香礼佛,庙外还有各种饮食摊、货摊,还有一些助兴的杂耍曲艺表演,从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为主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
庙会时间。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庙会地方。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庙会经费。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做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庙会特色。与国外热舞加游行的狂欢节相比,中国人的庙会更具地域特色。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定亲庙会。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