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平遥古城(一零八)
标签:
网络文魁游览山西平遥古城双林寺游记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平遥古城“双林寺”座落在县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部寺”,创建年代甚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得确考。
寺中现存最古之碑刻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第20行“重修寺于大齐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谓“重修”,其创建年代必不晚于北魏早期。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江南北战乱不休,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残酷的被剥削和战乱的苦海之中,信仰宗教便成了人们寻求解脱的一种途径。各族统治者也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北魏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竭力宣扬自己为释迦牟尼的“今身”,他们不仅祈祷佛祖保佑“长治久安”,而且以自己的面貌形象作为释氏模样,站在佛寺大殿中央,接受人们的膜拜,给众生百姓以心理上的束缚。这种“皇帝就是佛,皇权即神权”的思想,促使那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以高度的热情在各地大兴寺院,广造佛像。
据《魏书》记载,北魏宣武帝延常三年(514),北方的北魏辖地已有寺庙13727处。其时,在文明的中都故地,兴建规模宏大的“中都寺”,即在情理之中。时年中都寺的规模如何,后人难以说得清楚,只从寺内现存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大宋姑姑之碑中得知:“中都河水润殿”、“古迹城边紫阁压中都之左”。北齐皇帝还曾赐牌额,后经兵戈焚毁。碑文又说:“七层楼阁,高可望首”,可见原规模之宏伟!北宋时期,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据佛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到80岁时,自知阳寿将尽,走至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不远的一个村庄波伐附近,在村外希拉尼亚瓦提河西岸的两株沙罗树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进入了大般涅盘,是为“双林入灭”,双林寺名称即源于此。
宋代以后,寺中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双林寺建筑,历遭数百年的风雨兵燹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至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坏,庑廊倾颓”的地步。
明代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有过较大的修葺。直至民国早期,双林寺内仍有僧人住持。后为桥头村管辖。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级政府对双林寺这份历史文化遗存予以高度重视,1975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始归文物部门直接管理并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国务院公布双林寺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之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重要胜迹之一。同年,建立“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双林寺以其精湛的彩绘塑像,享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1990年10月20日,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杰伊•穆尔为双林寺题词:“世界珍宝”。1992年8月,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派专家再次考察双林寺时,美国学者巴克莱•琼斯题词:“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1997年,双林寺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人了《世界遗产名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