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平遥古城(八十七)

标签:
网络文魁游览山西平遥古城游记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平遥文庙的明伦堂和尊经阁之间,有左右两个小院,名日“超山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平遥县在明代嘉靖年以前还没有书院,只有设在文庙的县学,又称之为“庙学”。平遥的庙学就历史久远了。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版《山西通志》收有易州教授伶思贤(江西豫章人)撰写的一篇碑文《平遥县重修庙学记》,记述了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庙学的全过程,当时的县尹王翼甫、达鲁花赤(元代监印官称)完颜大帖木儿、主簿郑继善等都带头捐俸银以资倡修。“又拨境内闲田以为赡给之费”。说明当时的庙学是以次等农田为经济支撑的。
这次对庙学既属“重修”,那么平遥的庙学必然可再向前追溯。元代以前,平遥地处金朝统治范围,《金史·章宗本纪》载:泰和四年(1204年)“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说明平遥庙学起码在这个时期就创修了。当然,平遥设立“县学”就更早了。
明嘉靖初年,巡按侍御史沈俊(合肥人)受皇命巡视山西,由山西行省按察佥事分巡道谷高(河南人)、提学副使周宣(莆田人)奉陪到平遥视察,拜谒尹吉甫祠堂时,建议创修书院,选址在尹公祠,因尹吉甫祠早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由县令李说更名为“周卿士庙”,就定名为“卿士书院”,并恭请沈御史亲题书院匾额。由知县石钰主持修建,随即延师开学。嘉靖十年(1531年),曾受教于卿士书院的学生雷洁得中辛卯科举人。时任知县陈谠、教谕傅良弼、训导刘崇仁为其在卿士书院立石牌坊,上书“禹门世奋”,并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尹吉甫祠。但卿士书院在明末天灾战乱中逐渐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