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楹联赏读(一)
(2008-12-27 00:12:27)
标签:
网络文魁纪实老城城隍庙楹联匾额榆次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在古代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因两度移民改称中都县;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城内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形成庙、寺、街、景合一的独特景观。主要建筑城隍庙、古县衙、思凤楼、东花园、西花园、桑云故居、南北大街、清虚阁、西城门等相互依衬,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留在老城建筑物内的大量匾额楹联,从老城开放之日起便引起游人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参观游览榆次老城的时候,欣赏着那些精美的建筑,细细品味那些楹联匾额,耐人久久回味。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下诏各地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作为明王朝控制百姓思想,使人诚惶诚恐接受管束的精神统治阵地之一,其巩固王权的目的,在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
“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一县之清官,一地之英烈,死后都可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爷”。榆次的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
它由不同时期的三个建筑组合而成,最高的一处叫做玄鉴楼,联曰: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此联劝告人们平时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在玄鉴楼的前面有一戏台,戏台联写得十分直白,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做坏事要遭报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