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榆次老城(一)

标签:
网络文魁纪实老城晋商文化城廓开皇榆次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2008年9月15日一早,我与几位朋友从太原火车站乘坐901公交车,直接去了榆次老城。下车后,我们抬头就看见了榆次老城东门边的门楼。景点通票60元,可以分别进入老城内的各个收费游览景点。
据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晋中榆次这个地方,曾经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春秋到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泥塑以及汉代彩陶,反映了曾在榆次这块热土上产生的古老文明,是研究榆次不同年代、社会域貌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建起了榆州国,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榆次就有了最早的城廓建制。
相传,西周时期神农氏的后裔榆罔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在涂水岸边建起了榆州国,榆次因此而得名,而榆州国的国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榆次老城一带。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1055年,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可以说历史比较悠久,它在古代是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两度移民叫中都县,到了隋文帝开皇七年的时候,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开始在榆次老城的现址上进行建城,经过历代的整修形成了现在榆次老城的这种伟岸森严、城内布局比较合理、完整的城廓构架。
据记载,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也赋予了老城灵气与生机,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实,古老的历史文化就是一种资源,既是一种有形的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榆次老城的老建筑、老宅院、老街巷就是一种有形资源,而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将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起到一种持久的、永恒的影响。
榆次老城旅游景区位于榆次区中心,是一座晋商文化与中国古建艺术相结合、文物古迹与民间艺术相交溶、庞大的城中之城,总占地面积达到一百万平方米。老城内基本以古建和民居为主,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要框架,其间分布着多个主题广场,可以说是纵横分明、气势非凡,老城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达六十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老城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过去的榆次市,现在改名叫晋中市榆次区。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太原市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兴的城市化建设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了。
进入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开始修复的榆次老城,西至西门瓮城,东至俞家街,南至清虚阁,北至小井巷。修复后的榆次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南北大街市场繁荣,店铺林立;城隍庙、县衙、凤鸣书院等建筑相依而立;古老的榆次老城被现代都市包裹并融为一体,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