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一届晋源区委、区政府根据太原市提出的“文化强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规划,决定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出发,修复和保护性开发晋阳西山大佛。对于修复这座历史久远的大佛,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装不装佛头。为此,晋源区委、区政府先后邀请了上百位国家级的考古专家、古建文物专家、佛教界专家进行了20多次的科学论证。
2006年9月,为迎接国庆黄金周,太原市召开“晋之源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强力推出“晋源十六景”,鲜为人知的晋阳西山大佛首次和晋祠、天龙山并列其中。
晋源区政府决定先对大佛的“体质”进行钻探,在得出科学结论后,再作出科学的保护修复规划,争取在2007年年底完成西山大佛在内的蒙山景区保护开发。当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行“绿色转型”,以修复大佛为核心的蒙山景区开发被晋源区当成转型的头号任务。为此,开化沟内的三个有证煤矿和大批采石场被彻底关闭。
在被大佛发现26年之后,由政府主导的大佛保护开发终于启程。王剑霓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说:“曾经一度悲观,以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大佛修复了。”
2007年元旦后,应晋源区政府邀请,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两位教授孙进忠、潭捍东带着几个研究生和山西冶金岩土五公司数名工程人员先后进驻蒙山,开始采集佛体轮廓、地下空洞、岩石构成、风化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数据。
他们在大佛附近进行了钻探,共打了三个钻孔。尤其是大佛背后的垂直钻孔,竟然深达80米。通过分析,专家发现整个大佛几乎都由砂岩雕刻而成。
砂岩是一种适合雕塑,但也极易风化的岩石。加上大佛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和烈日暴晒,使“岩石表面酥得就和饼干一样,一抠就碎”。尤其是大佛的腹部和下身,是10米左右的细砂岩构成,在风化下已成小碎块,所以造成了大佛腹部内陷。
通过另外两个水平钻孔显示,自陡崖表面至水平进深2.5米左右范围内,岩体风化程度较高。在大佛的东南脚下,有个很大的“黑口子”,怀疑存在别的采空区,直接导致其上方的岩层悬空。对此,潭捍东等使用了EH4电导率成像仪,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地下电阻测试。这种美国人1996年发明的设备,至今仍代表着业界最高水平,其不用打孔钻探,却一直是地质行业地下找矿和找水的“最佳拍档”。
值得庆幸的是,教授们通过认真的探测,得出的最后的结论是,“采煤对陡崖的稳定影响不大”;值得万幸的是,大佛脚下垂直的小小区域,逃过了私挖滥采者的魔爪。忙碌了两个月之后,孙进忠、潭捍东两位教授拿出了对大佛的“地质稳定性评价”。他们认为,大佛顶部增加佛头对陡崖稳定影响不大,只有在地震和排水不畅的联合作用下,才会导致陡崖崩塌。因为受采煤影响,大佛及附近岩体基本处于无水状态,惟一需要警惕的是夏季的强降雨,这在技术上并不复杂,只需要“设置边坡的排水设施”。早在此前,寺底村村民已经完成了该项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大佛正处在上兰村至清徐、交城方向的交城大断裂带附近,是地震高裂度区。
对此,孙进忠、潭捍东两位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加固方案,“对松动的岩石进行灌浆和锚固处理”。灌浆好理解,就是往石缝里灌水泥砂浆,把破碎的石头重新胶结起来,成为一体。锚固则是很专业的术语,就是在山体上打深眼,里面埋上钢筋、钢索后灌浆,使得表面的松动岩层和里层的山体贴紧,“类似与轮船下锚,或者说像在墙上敲钉子固定东西”。
灌浆和锚固工程由“中铁西北科学院”施工。这支极其专业的队伍,拥有最高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及方案设计甲级”和“文物保护施工一级”资质。据说这样的队伍,国内不超过七家,而山西一支也没有。
为了防止石头塌落,施工人员先用多根钢索把大佛的胸腹部“捆起来”。他们在大佛身上一共打了300多个孔,孔深从5米到25米不等,在孔内固定了钢筋、钢索后,施工人员开始灌浆。由于石缝巨大,而且有采煤后的空洞,灌浆数量成了一个“无底洞”。“原计划灌150立方米就够了,结果灌了400多立方米”,“有一个孔居然吃下了70多立方米”。
三个月后,以前几成碎石的大佛佛身被加固成了“一整块”,1400多年前的佛身形状,开始初现雏形。
在蒙山景区建设过程中,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视察时强调,“景区开发要减少人工痕迹,保持历史沧桑感”。在大佛的整个修复过程中,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关于佛头最后的修复方案是:由山西颐田雕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山西省著名雕塑学家苗新田负责设计并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头。
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佛头的风格必须符合北齐的佛像雕塑风格。
苗新田认为,“残躯只能做历史遗存,是给内行看的”,“但要发展旅游,整个佛像必须有形象”,“从搞雕塑角度讲,佛像的关键主要是造型”,“必须有时代特征”。
苗新田介绍说,起初寺底村的村民选择的佛头是北魏风格的,取自云冈石窟,时代特点是“秀骨清像”,而北齐的佛头特点是处于北魏向唐朝过渡时期,“在清瘦和丰腴之间”,造像由瘦长的脸型又转化为半圆形状。
在晋源区华塔村曾经出土过两个北齐时代的石佛头,苗新田的设计蓝本,正是起源于此,他说:“这就是修旧如旧”。
当寺底村的村民在给西山大佛建佛头时,苗新田在看了媒体登出的照片后,大叫了一声“坏了”,“这是个大事,不应该马马虎虎”。
苗新田曾给国内很多寺庙搞过雕塑,他说:“但守在家门口,不参与太原的事情会很遗憾”,“我当时认为自己必须参与”。
2007年7月,苗新田开始做设计,设计效果一下子打败了所有对手。
2007年8月,苗新田带领几十个工人进驻晋源,先做出了分散的模型,后利用村民早先搭好的脚手架,在现场组装了模型,然后是浇注石膏外模,拆除内模型,石膏外挂钢筋网,最后喷射水泥砂浆、修形……。
到了2007年年底,这个高12米、宽7米多、重80多吨的佛头终于完美登场。
到2008年4月末,据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晋阳西山大佛,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复后,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棉纱。修复后的晋阳西山大佛尽显其雄伟气势,以完美的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后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