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西山大佛印象(三)
(2008-09-02 07:09:02)
标签:
网络文魁旅游随笔见闻 |
分类: 旅行随笔 |
离开许愿树,按照路标所指,我们一行沿着山路开始向北走去,从这条路可以走到大佛那边去。
走着走着,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快看,前面山上的大佛!”
我们立即随着喊声抬头往远处望去,因为天气阴沉,另外还有些雾,在前面灰蒙蒙的山上,我们看到了大佛。特别是大佛的头部,明显地高耸在山的顶部,朦胧而慈祥。
开化寺离大佛约有一公里,我们越往前走,大佛的身影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走过半山腰的一处广场,我们来到大佛山脚的台阶下。据说上面的台阶是108个,蹬上上台阶,忘却烦恼。我们看到,有不少善男信女,一步一磕头或三步一磕头,正在边磕头边往上面爬。
我们一行终于蹬上了高高的108个台阶,终于站在了大佛的脚下。烧柱高香,仰望大佛,静心端详,虔坤虔诚。大佛脚下的祭台,烧高香的人很多,香火很旺。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大佛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史记载佛“高二百尺”,按唐代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
晋阳西山大佛凿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保二年,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历经五个皇帝25年凿成,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四川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还早建造162年,是中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因此,如果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算得上是世界第二大佛;如果论年代,应属世界上最早的露天摩崖大型石刻佛像。
据《北齐书》记载,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
据唐史记载,在唐显庆五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巡幸晋阳故地,亲来瞻礼蒙山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回到长安后,还令宫内专门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晋阳,并在晋阳百万僧俗的瞩目下为大佛举行了披袈裟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
一时间,晋阳西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晋阳西山大佛自问世以来,备受皇家关宠,僧众喜爱,为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也在不知不觉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终于在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前后)阁倾像塌,大佛的头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崩落,从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不为后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