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晚年傅山先生
(2008-08-27 09:09:09)
标签:
网络文魁杂文随笔探讨 |
分类: 杂文随笔 |
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傅山一生在政治和社会舞台上,与同仁“以道义相期许”,青年时期就为昭雪山西提学袁继咸冤案赴京请愿,成为名震京师的“山石义士”,进入中年以后,又为民族大义奔波不息,着意拼搏。入狱一年,坚贞不屈,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在思想文化方面,他博览经史诸子,参研佛道经典,开创诸子学,精通晋韵学和名学(逻辑学),擅长金石之学,博览群书,时称“学海”,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被后人推崇为“清初六大家”。而且他在反对以道统自居的理学说教、冲破儒家传统思想束傅方面,更具有启蒙意义、战斗精神和独创性。因此,傅山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明清二朝三晋文化第一人,是一位少有的全才。他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文学艺术的广泛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男科杂记》等著作传世,故乡窦大夫祠有傅山的“虹巢”书斋,土堂大佛寺南侧土窑洞为傅山隐居处,崛围山南山松林中有傅山亲手构建的“青羊庵”,傅山被后世崇为神人,并有“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独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