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山嘉州古城墙记

(2016-05-10 16:15:51)
标签:

嘉州古城墙

乐山嘉州古城墙

文|徐敏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地处三江要会,号为江城。城东有岷江北来,城南有沫水西至,“萦回冲击,郡宛中央”。常有外地游客,立于乐山大佛对岸的萧公嘴,但见从北南来的岷江,与西行而至的大渡河(沫水),在城东南之凌云山麓聚为一体,分明是二水相会,何来的三江汇流?原因是从西北方向过来的青衣江,在城西六公里处的草鞋渡,便提前与大渡河汇合。所以自古称乐山为三江汇流之地,并非自今日始。

在这样的环境里居处,你没法不与水打交道。如果我们在全城最高处的老霄顶散眼一望,会发现这座古城的布局,原是受了两条江河的挟持,只能半岛似的发育它的身躯。那汇合后的江河,形成浩浩汤汤的水势,往南直奔五通犍为而去,至宜宾汇入长江。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时期,这不消说倒是占尽了水路运输的无穷便利。故而沿江码头之多,在本地算得一大特色。像岷江沿岸的平江门,福泉门,迎春门;大渡河边的水西门,铁牛门,肖公嘴,都是很有些热闹的口岸。也因了这样的原故,这古城的墙,便于通常意义之外,不独作了防卫的堡垒,也还有了防洪护城的河堤的功用。这一举两得的工程,可真是顺便使岷江和大渡河,都替自己作了护城河了。

http://s13/mw690/001olnpXzy7Cc47XupKcc&690

 今天的嘉州古城墙,是历史上两次大修城墙的产物。它的修建,最开始的动因,就来自防洪。

据明代乡贤安磐的《江城记》:历史上,三水皆迅急,皆能为州城患,而沫水为最,夏秋之交常平城。秦李冰凿离堆以避其患,唐韦皋伐凌云石以杀其怒,宋麹绍作斗门以走其暴,目的都是在节制三水。进入明代,沫水改道,从大佛坝外河一侧,往靠近现在的滨河路迁徙。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改道的洪水滚滚而来,将位于古城南岸二百步处的州学完全吞没,致使原有的陆地一变而为河道中流。为阻止洪水进一步迁徙,历代州守或防以杉栅,或障以石堤,以阻挡洪水之厄。“州人赖焉者数十年”。但时间一长,木朽石倾,江岸又被洪水冲击削减,“州人于是复有忧色”。

http://s9/mw690/001olnpXty71zEsVvZKa8&690

http://s10/mw690/001olnpXty71zEtJXE549&690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了乐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筑城行动。明正德八年(1513),时任嘉定州守的胡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慨然兴工,先在东南两面修筑城堤。为使工程坚固,长治久安,通过吸收前人经验,将“编柏为栅”与土石砌筑结合,深挖基础,掘地八尺,以本地红砂石层层垒砌,然后在此地基上纵向垒砌城堤。东城岷江一线,高一丈四尺,南城沫水一线,高一丈六尺。城墙上砌女墙,高度均为五尺。当时施工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凡石必方整,合石必以灰,一石不如意者,虽累数十石其上,必易(一定重新更换)。如其令者赏,违者罚”。一时间人人感奋,不敢有丝毫怠慢。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大水卒至,叫跳冲击,漫浸者三日,州人相视失色。既水落,城石无分寸移动者”。第一次突遭洪水大考,所砌城堤即获满分。

http://s12/mw690/001olnpXty71zEwrAF5eb&690
直到万历年间,撰写《嘉定州志》的作者范醇敬还这样评价说:“东南二城滨水,成弘间屡筑屡颓。正德间知州胡侯准深固其基,而厚叠以石,坚緻完密,屹然金汤,今近百年。”其实何止百年,今天油榨街南面一侧的城墙,仍然完好无损,而岁月已经整整五百年矣!

http://s4/mw690/001olnpXty71zEFvSJZd3&690

东南两面城堤完工后,本应继续西北两面城墙的修建。但适逢官职调动,胡准离任,后任州守因四周并无外敌威胁,筑城不是急务,遂不再继续。直到十年后的嘉靖三年(1524),又才启动西北两面城墙的修筑。据乡贤程启充《嘉定州修城记》言,当时都察院御史范永銮“行县至嘉”,认为嘉城据蜀上游,水陆都会,天全、六番、中镇、利店的少数民族环外而居,嘉城地处咽喉要道,历史上周边僚人曾入据嘉城二百余年,不能不未雨绸缪筑墙御敌。“嘉之城何可缓也!”“乃下令城。”当时州守为贵阳人李辅,奉命开工后即昼夜操持,竭尽心力,确定工期进度,限时完成。对于工程质量,也如前任要求甚严。“石取诸他山,务坚,而材计以方厚,……绳墨而追琢之,必精而工。合之灰以杜其漏隙,筑之土以防其分崩,程之式以一其规度”。我对比过古人筑墙与今人筑墙的差别。同样是取材于本地的红砂石,古人选材比今人严格。规格上,古城墙的条石长4.5尺,甚至有长达近六尺者,宽1.5尺,高1尺。今人修筑的新城墙统一长2.7尺,宽0.8尺,高0.85尺。从用材的坚固性上看就差了不止一个等级。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条石与条石间的接缝。古墙整齐划一,细小匀称,新墙则比较随意,缝口大而粗糙。1985年前后修建的城墙,有些缝口的水泥已经脱落,而明清古城墙灰缝的黏合性,仍然坚固如初。

http://s4/mw690/001olnpXty71zEKIaK713&690
http://s14/mw690/001olnpXty71zENs3CJdd&690
从当时记载可以看出,两次筑墙,上下同心,克期完工,工期都在八个月左右。尤其第二次筑城,进行到第五个月时,州守李辅病故,“人情恐恐,几堕前功。”幸赖地方贤士豪杰团结一致,“故得终始其事”。

至此,嘉州古城墙得以形成一个完整架构,与嘉城人朝夕相处,一同抵御洪水,一同经受历史风云。岁月沧桑,人世轮替,嘉州古城墙已然成为乐山自然人文遗产的组成部分。

http://s11/mw690/001olnpXty71zEPTDQu0a&690

据万历州志记载,嘉州明城墙周长一千七百丈,城门十座。东岸岷江一线,从北到南依次为北上门(后改迎恩门,俗称高北门)、拱辰门、定波门(后改福泉)、觐阳门(后改涵春,又改迎春)、三江门(后改会江);南岸大渡河一线,自西往东依次是瞻峨门、来薰门、望洋门、育贤门、崇明门(后改丽正门,俗称铁牛门)。“门各有楼,楼名各如其门”。从城门的设置看,西北一面背山,故不设城门,于是知安磐所说:“吾州介山水中,西北刊山为城,东南滨水而堤,堤即城也。”是如何的描述准确了。

http://s9/mw690/001olnpXty71zF1EuUw18&690
http://s3/mw690/001olnpXty71zF3JNLk22&690
作为防洪工程的明城墙,直到270年后,清乾隆间的1786年,大渡河上游山崩,形成堰塞湖,“沫水噎九日而决”,嘉城南岸丽正门一带才被洪峰冲塌,但随即“修筑完固”。此后,大渡河河道进一步偏向城南河岸,城根屡为水流冲击,每次修复后,总是不到三四年便会崩塌。1811年,龚云舫调任乐山知县,以能干著称。受知府宋鸣琦嘱托治水,他亲自登城巡视,查看水情,说:“吾知所以治此水矣!”等到冬11月,水位低落,“遂鸠工谋石,先令掘去泥沙数尺,坚始布石,石皆方整,始合灰,又熔铁为碇贯其中。依城旧有矶二,为约其势长短,添作十三矶。”完工后,“水自城下过者,为矶所遏,势不得逞,则趋江心而去。每矶皆然,水势大驯。”这十三矶,通俗讲就是十三座堵水台,它将汹涌而来的水流撇向江心,以避免其对墙根的直接冲刷。从此嘉城在大渡河一段得以长治久安。①这些堵水台,今天还有九座得以完整保存。

http://s3/mw690/001olnpXty71zF9jrZE72&690
咸丰(1851—1861)末年,蜀中发生蓝李之乱,农民军率众攻打乐山,全城戒严,在高北门城楼上架设大铁炮,西北两面城上布置牛儿炮铜抬炮等。此时明城墙发挥御敌功能,虽遭“围城一百零八日,城得无虞”。据民国乐山县志《前清滇匪围嘉概略》,围城期间,“以某夜推吕公车逼近拱宸门之役为凶猛,而城上枪炮密如雨点,致车不得驶近。”②其后,敌退解围,城绅乃提议修筑外城。先是,高北门城外,经和平时期多年发展,民居栉比,富室居多。听闻农民军前来攻城,皆纷纷迁入城中躲避。官府因惧怕“贼匪”利用空屋隐蔽藏身,于是督促民众拆毁房屋以便瞭望。等到战乱平定,报上司批准,决定以征收交易税筹款方式修筑外城。这段经过,在王畏岩先生的《嘉定外城缘起》中说得很是清楚。

 http://s1/mw690/001olnpXty71zFBOvDO00&690

过去只有明城墙时,不存在有内城外城之说。等到修筑完外城,明城墙范围内自然便称作内城了。这外城从海棠山下草堂寺外面的得胜门起,经过距高北门外500米处的嘉乐门,再沿着东面岷江河岸一路南下,过平江门,人和门,直到萧公嘴止,与内城的会江门相接。这就造成乐山古城墙在东、北两面,形成内外两重的独特现象。

相比明城墙纯用红砂石,清代外城墙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墙体仍然采用红砂石,但城门卷拱和女墙,则采用了青砖砌筑。而不足2.5公里长的外城,城门竟多达十七座,其中十五座沿江,有人说是方便挑水,其实更多是反映了当时水路运输的繁忙需求。

当此时也,乐山明清两代城墙可谓交映生辉,气势雄壮。我小时候爬高北门,登老霄顶,站立于城墙之上,居高望远,慨然有披襟当风的雄心气性。而在大渡河的铁牛门、育贤门河岸,近可看大佛乌尤,远可眺峨眉三山,又颇能感受古人所谓“青衣不是苍梧野,却有峨眉望九嶷”的山水风光。在郭沫若眼中,安磐的这两句诗“可算道尽了嘉定城周围的那种氛围气。”

民国六年(1917),乐山发生特大洪水,为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水患,“城中进水之地,深至五六尺”。城南大水“穿过小十字,灌玉堂街、育贤街、道门口”;城北“张公桥栏杆石每条约重千余斤,皆为洪水冲去”。此记载来自乐山县志《民国六年乐山洪水记略》,民间谓之“大佛老爷洗脚”。因大佛位置高,只要水涨到佛脚,乐山城便会城中走水。此次记载,未见有城墙冲毁报告,说明古城墙再次经受住了洪水大考。

1967年,乐山发生武斗,造反军与农民军隔城对峙,长达两月。嘉州古城墙再次发挥防御功能,有效阻止了攻击一方,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并一直坚持到7861部队进驻乐山。

原本,像这样浸透厚重人文历史和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城墙,理当与乐山大佛一样,同属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上世纪80年代,时任市中区环保局局长的雷文轩,曾撰文呼吁加强保护。但时至今日,古城墙已经变得残缺不全。在大渡河一段还能看出旧日模样,育贤门、铁牛门至今仍在,保存还算完好。岷江一线城墙,因河岸外移,修筑了新墙,原有老墙几乎全部拆毁,后经局部修复,保留了兴发门、承宣桥门、平江门、人和门四座城门。但昔日临河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城门显得孤寂而苍凉。最为惨痛的是高北门,2012年启动古城墙棚户改造工程,结果形同破坏,将清末民国老宅糟蹋后,又不予修复,无果而终,致使原有人间烟火的居住区成为废墟,连累明城墙也被荒草覆盖,加速了墙石的风化,变得不堪目睹,至今无人过问,让人看不明白到底想做什么!

就明清古城墙而言,它与乐山民众休戚与共的关系,要超过乐山大佛。前人其实已经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万历嘉定州志的撰写者,在谈到海通法师修造大像时说:“按韦记称师造像,以夷险故。自今观之,幸而水深容石,不然水石相拒,其害更大。衲子功德,不必夷险也。”这是很值得后人深思的。

http://s4/mw690/001olnpXty71zFG2knNc3&690

①(见宋鸣琦《嘉定修城记》)

② 吕公车:传说为吕尚即姜太公发明的一种战车。属中国古代一种大型攻城器械。车起楼数层,内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可出其不意推至城下,因与城同高,可直接攀越城墙,与敌交战。

2016.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纵论三国
后一篇:乐山县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