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山桂花楼

(2015-10-27 21:09:36)
标签:

乐山桂花楼

海棠湾巷

杜家大院

帅家院子

分类: 乐山街巷史话

文|徐敏



桂花楼巷,听名字便意涵古雅,在高北门通往高标山(老霄顶)的明城墙上。从油榨街口往对面看,有个类似巷子的通道,从前这儿是条窄窄的巷子,两边为高大的封火砖墙,如今墙已不在,但通道却得以保留,且有所拓宽。从通道进去,脚蹬台阶一拐再拐而上,便看到古老的城墙,在眼前沿山梁蜿蜒而上。此地道分两条,往左可去桂花楼巷;往右顺城墙而行,为海棠湾巷,从城墙上可俯看草堂寺。草堂寺今已不存,但以草堂命名的高中,其校址数十年来一直未变。这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海棠山,追溯起来可说源远流长。


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海棠山……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乐山古称海棠香国,就是这么来的。明代,在海棠山顶建桂花楼,成为官家景区。明清州府衙门,就建在海棠山麓。清代同治版《嘉定府志》有一幅“府署图”,从图上描绘可见,桂花楼就坐落在府衙门的最高处。这地方不但可以赏花,亦可观山望景,是地方官推荐给过往官员的游览景点。1810年,翰林编修陶澍来四川任乡试主考,离川返京时经过乐山,知府徐廷钰就邀请他登府署桂花楼,陶澍在《蜀輶日记》中描述当时所见景象说:“山川风景,四顾在目……楼下竹石罗列,颇有曲折,旁构小亭,前守谢肇洙题楹云:吾名吾亭,处处皆题喜雨;有客有酒,时时如在凌云。”凌云是乐山大佛所在名山,谢肇洙以为,桂花楼可与凌云媲美。


民国后,府衙门售作民居,桂花楼一带成为开放景点。其后,陆续有人在此建房,形成居住小区,但习惯上还一直叫这儿桂花楼。我读府街小学时,有段时间上学喜欢爬高北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靠左边的两座老宅,建在巷道路边的坡上,进门要上高高的台阶。其中一户人家,宅内有很大一棵核桃树,枝繁叶茂,伸向墙外。有时放学回家路过此地,一颗核桃从头顶坠落,骨碌碌顺坡滚动而下,赶忙追上拾起,也是意外收获。这户人家有个脑袋很大的孩子,常见他手提圆形菜篮,从海棠山上下来,一跳一跳的在街上行走,他祖母就在后面跟着。每逢看到这种场景,街上不懂事的孩子就唱:大头大头,落雨不愁。我有雨伞,你有大头。大头的祖母就很生气,大头却始终笑呵呵的。


从这两座老宅再往前行,是府街民办小学,简称府民小。我有几个初中同学,就是这所小学毕业的。1950年代,小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到附近小学报名。不考试,只简单问几个问题。收与不收全在报名处老师的印象,公办没收就读民办,当时不兴走后门,读哪儿都是听天由命,随意而安。从后来学生的发展看,其实公办民办都差不多,公办学校出人才,民办学校也出人才。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这府民小,从外观看,就是老式民宅,大门两面墙,八字斜面南开。这在当年乐山城众多的大宅院中,并不抢眼。但从宅门进去,居然就容纳了一所小学校。前些天同刘君提起此事,刘君说他就在府民小读的小学。我说那么小个地方……,刘君立刻反驳:“吙,大!里面还有操场。”我这才想起去年拆除府民小时,我绕到它的后门拍照,原来市中区招办就在那儿。也是乾坤大了!不知民国岁月,这宅院究是谁家的公馆?


前面说过,从高北门上来,道分两条,沿右侧城墙往海棠山上走,也即府民小背面的坡上,有几座深宅大院。讲论环境风光,这儿应该就是桂花楼旧址,站立于此,岷江北来,沫水西流,远山含翠,可以“山川风景,四顾在目”。1949后,其中一处被征用为拘留所的地方,有老太太说是韩家大院,已经完全没有原来面貌。倒是拘留所旁边的两座院落,虽然早已变成杂姓大院,但外观仍是民国模样,院内除住户擅自搭建的小屋外,其余房间布局还一如既往。


民国时代,这儿有一户杜姓人家,家长杜立斋,膝下数子,人皆读书,俱能成才。弟兄数人中,二哥杜高崇为嘉定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郭沫若是他同学。郭后来步入仕途,杜却一辈子从事教育,先后担任过乐山县教育局长,女中、县中、凌云中学校长。与杜家相邻的帅家院子,主人帅蕴德,也是一位名士,前后担任过七所学校的校长。两人择邻而居,可谓物以类聚,人杰地灵,令桂花楼郁郁乎凝聚一股文气。


1949后,二人先后卸任校长职务,杜先生转而任教川南乐山中学,帅先生也由乐嘉中学校长任上,调乐山师范任教。1962年成立草堂民中(含高初中),已经退休的两位先生被民中校长欧阳秋礼聘出山,重返讲台。当年高65级学生傅俊华女士回忆,杜老师第一天来教室上课时,适逢下雨,由一群老师簇拥着送过来,欧阳秋校长亲自替先生打伞遮雨,一路护送。如此超规格的礼遇,让学生倍感惊讶,引起一阵轰动。这一年杜先生70岁,欧阳校长33岁。这一幕后来被学生写进作文,用了一个成语叫“众星捧月”。杜老师上几何课不用圆规,拿粉笔在黑板上一点,便能划出一个标准的圆来,人皆佩服,誉称杜几何。帅先生也不弱,数学也有一套,学界谓之帅三角。


二人俱为博学之士,地方精英,同居桂花楼,可说不负山水风光,亦使人文增色。两家故居,至今犹在。院门虽各有特色,院墙却都是青砖砌的空斗墙,与东侧院子的斗墙连成一体,至今不失壮观,在落日的余晖中,折射出民国特有的风采。倘有怀古之情节者,更将此景观与道边的红色古城墙引发联想,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绵绵传承的厚重气象。


几年前我退休回家,来桂花楼行走,这段明城墙还显老当益壮,英气勃勃,几座清末民国的院落也大体保存完好。20122月,官方将桂花楼宣布为“古城墙棚改项目”,并有改造示意图贴于墙上。不意动工后却形同破坏,推土机、石匠轮番上阵,在经历了一番莫名其妙的神奇操作之后,又草率收场,从此偃旗息鼓,任其风吹雨打无人过问,以致数年来迅速残破,到今天已成废墟一片。


与杜家院子、帅家院子背对背一栋门牌号为桂花楼巷80的赵家院子,古城墙棚改动工期间,我曾前后三次进入查看,原本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次又一次惨遭破坏。从院门进入,是大天井,左侧一排房间,房间窗户均镶嵌带花的玻璃,房间内铺设杉木地板。右边侧院,以梅花漏空隔墙分隔,侧院小天井靠墙处放一口大石缸,缸上横有木板,板上搁一盘小石磨。小天井旁,是后院房间,多不大,但迂回曲折,布局有致。我当时各处看了一下,感觉设计也是精巧。待第二次去,带花的玻璃已有被打坏者。第三次再去,发现房间内木地板已经被人撬走,裸露的泥地距地板有一米多高。窗户玻璃损坏更多,侧院中的小石磨也不翼而飞。第四次又去,大门已被红砖封堵。不过此时,估计里面已经破坏无遗。中国人借棚户改造,践踏祖宗基业,毁灭文脉,一至于斯,已经没有语言可以表达!


1950年代,家居九龙巷的李智敏,爬高北门去进德小学上课,会在桂花楼碰见身着长衫的杜先生,腋下夹一三角板,去女中上课。1960年代,杜先生去草堂民中教课,依然穿的是蓝布长衫。帅先生于教书外,另有一份墨客情怀。曾题自己居住的留云阁曰:“予息影燕居处也……独宿听涛,尤饶诗趣。”1978年,帅先生离世,终年76岁。1988年,杜先生远行。杜先生比帅先生年长10岁,又晚走十年,享年96岁。

2015.10.21

http://s9/mw690/001olnpXty6WxnMBkM028&690
海棠湾巷21号,帅家院子


http://s13/mw690/001olnpXty6Wxnz3jDC5c&690

海棠湾巷23号,杜家大院


http://s1/mw690/001olnpXty6WxnNGh9ub0&690
2011年10月28日,“古城墙棚改项目”已经启动,居民也已搬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