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湘诗歌赏析之二:《昭君出塞》

(2007-08-21 17:15:22)

昭君出塞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趁着如今人马不喧哗,
  只听得啼声得得,
我想凭着切肤的指甲
  弹出心里的嗟呀。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
  也没有花枝低桠;
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
  只有冰树结琼花。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
  雁飞过暮云之下,
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
  到烟霭外的人家。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记得当初被选入京华,
  常对着南天悲咤,
那知道如今去朝远嫁,
  望昭阳又是天涯。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你瞧太阳落下了平沙,
  夜风在荒野上发,
与一片马嘶声相应答,
  远方响动了胡笳。

    又一首新歌律诗的代表之作。每节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押相同韵。

    更为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古典情调。正如沈从文所言,朱湘的诗是“古典”与“奢华”的。而在本文中,这种古典美是如何营构的呢?笔者试图探究这一问题。

    首先,便是形式上的。新格律本身既是一种新的古典主义。平仄与韵律总是承继传统、对抗现代的。其次,便是意象。昭君出塞当然是古典题材。敕勒川、燕支山、落日照平沙、雁飞暮云下等,皆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代表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再次,情调是东方的。

    下面具体解析:

    随着人马喧哗声的远去,“我”渐入孤寂,相伴的只有马蹄得得之声,积郁已久的苦闷是否可以通过琵琶的弹奏来缓解呢?

    青草发新芽与花枝低桠,也许能给孤苦寂寞的异客带来些微的慰藉与暖意,但没有,目之所及,只有冰树、琼花的荒凉与冷漠......“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不再。在寒冷的季节,这片大地只有空旷、苍凉、肃杀。这一小节以静景写死寂、冷漠的氛围。

    在第三小节,诗歌的世界终于出现一丝暖色。“落日照平沙”与“雁飞过暮云之下”暗藏玄机。“落日照平沙”语出宋朝戴复古的《江村晚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可见,《江村晚眺》抒写的是一种平静、闲适的江村生活。再此处运用,似乎给诗添一点暖色,实则不然。“我”不敢看落日照平沙。因为那会使我想起故乡生活的美妙。——在记忆中,家乡的傍晚总是平淡、悠闲而醉人,是许多人乡愁的落脚之处。有暖意而不敢接近,更显现实的残酷无情。——不敢看“落日照平沙”,实则是不敢、不愿接触、直面这个冷冰冰的现实。这个永远无法醒来的梦。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雁”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再如: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在此处,见雁飞暮云下,乡愁遂更加浓郁。虽有“鸿雁传书”的传说,但现在的雁儿却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到那遥远的故乡。此节,以暖色写悲情。

    第四节,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初被选入京华,即“悲咤”不已。“哪知道”现在却又远离朝廷,离家也更远了,自是悲上加悲,难以言说......只说一句“望昭阳又是天涯”,犹如识尽愁滋味的曾经少年,扭过头去,却道“天凉好个秋”。

    每节均以琵琶呀,伴我的琵琶”领起,加之局势错落有致,形式本身即给人以一唱三叹的效果。如悲泣、似倾诉。太阳落下了平沙,夜风带来马的嘶鸣。更显环境恶劣与主人公的悲苦。远方响动的胡笳,昭示了目的地的接近、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才刚刚开始......

    是否到时连悲咤的机会都没有了呢?

 

    诗人对一小女子心理的深刻、细腻的描写,仿佛昭君再现。人文关怀精神彰显,浓郁的东方情调在新诗中魅力不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