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作者:屠格涅夫)教学设计

(2013-06-09 23:17:05)
标签:

俄罗斯

教育

乡村

分类: 教学设计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邹小飞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细致入微而又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诗人对故乡风景风情的热爱之情。

3.理解散文诗于情景之中的哲理意味。

二、重点难点

1.赏析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走进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

2.理解作品基于乡村风景、风情的哲理思索。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屠格涅夫散文诗《乡村》,请同学们翻开讲义,标上小节号。

2.前面不久我们学习过莫泊桑的一篇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家中的一位常客就是屠格涅夫。

老师想问一下,屠格涅夫是哪国人?福楼拜呢?

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俄国的屠格涅夫怎么认识法国的福楼拜的呢?

因为屠格涅夫在法国先后居留了三十八年,最后死在那片土地上。

怎么回事呢?

简单的说:因单恋别人的妻子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1843年,对屠格涅夫来说有两件大事,一是他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二是这一年他认识了来俄国巡回演出的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但她已有丈夫和孩子,而且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幸福,不可能和屠格涅夫结合。而屠格涅夫深情得痴情,为她长期侨居在国外直至病死,为的是守在她的身边,每天见到她。

居住在国外的屠格涅夫晚年身体多病,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1856年下半年,他在给好友鲍特金的一封信中说道:“不管别人怎么说,俄罗斯对我来说重于世上的一切。只有在国外,我才深切地感到这一点。”【投影】1878年2月,晚年的屠格涅夫把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浓浓的爱国热情,用生动的形象显形出来,就有了这首著名的散文诗《乡村》。

 

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1.让我们自由地、轻声地把文章读起来。

【资料助读】

小栈(zhàn)房  栈:竹木编成的遮蔽物或其他东西。

伶(líng)牙俐嘴: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

草垛(duò)  黝(yǒu)黑  扑楞(lèng)

读完文章,请同学们试着完成这样一个填空,并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这是一幅乡村           画。

明确:这是一幅乡村风景画,这是一幅乡村风情画。

在这首散文诗里,屠格涅夫以他的一颗诗兴,一双慧眼去观察和感受,为我们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周边的风景:蓝天、白云、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儿欢声歌唱,炊烟袅袅飞扬,庄稼茂密生长,馨香四处流淌。在这幅画面里,不仅有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还有人:孩子、青年、年轻妇女、老大娘、车夫、躺在峡谷边上的诗人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是典型的的俄罗斯式的……这一切,都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所以,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

 

三、语言品读,赏画入境

1.诗人是如何描摹这幅乡村风景风情图的?诗人笔下的乡村有何特点?让我们继续读文章。

带着任务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语段品析后完成填空。

这是一幅          的乡村风景(风情)画。

合作朗读散文诗:老师第1节,一生2-6节,一生7-17节,18-19齐读。

示例:

惬意、安宁、富足;宁静、舒心

美丽多姿,丰饶美丽,清新淡雅、朴素无华,清新动人,安宁舒适,恬静自然,清丽淡远,美丽动人:天空、云彩、鸽群、马儿、峡谷、干草、孩子、年轻女子、车夫……多么普普通通的景物,然而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安宁、舒适的画面。

田园诗一般,富有生机、富有活力,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色香味音俱全,芬芳馥郁:

不仅仅有视觉描写,还有听觉、嗅觉描写。美妙动听的声音有:云雀悠扬的鸣叫,鸽群咕咕的叫声,马儿的响鼻声,小伙子的说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公鸡的啼叫,小牛的哞叫……这些声音,并不显得嘈杂,反而使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安详、舒适。

除了声音外,还有那么多好玩的气味:有像刚挤出的牛奶一样新鲜的清新空气,有夹杂着一丝松焦油味与水果味的烟火味、青草味,还有大麻发出的浓重悦人的气息。

在颜色上,蓝、绿、白这些深沉和富于生命力的色彩占主导地位,有蓝色的天空,有淡淡的白云,有蓝莹莹的大河……

轻松自在,生动活泼,淳朴热情: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生动的,都处在行动当中。他们是是轻松自在的,小孩子“钻进每一个草垛”;也是活泼欢快赋予幽默感的,年轻的后生在马车旁伶牙俐嘴地你一言我一语说笑着;妇女们是健壮而勤劳的,年轻女子在探头,在提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保存着淳朴的古风,十分热情地把路过的陌生人当作客人招待——主动送来牛奶和面包,并且非常诚恳地说:“随便吃吧,外地来的客人!”;还有那车夫在丰收的燕麦田边不禁脱口而出的赞叹。这一切,都共同显示出一种性格,一种俄罗斯的性格。(这正是屠格涅夫所认识、所挚爱的俄罗斯故乡性格。)

富有俄罗斯气息的:乡村的一切,房舍、装饰、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的,连各种动物都是俄罗斯乡村常见的。这一切都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

年老的女主人是俄罗斯的象征,她不仅有典型的俄罗斯农村衣着,方格呢裙子,厚皮靴,脖子上挂的三圈大空心珠子,头上包着的黄底带红点的头巾;也有宽厚的俄罗斯仪表,饱经风霜,不改其美,不忘其笑。更有关心外客、热爱人生的心灵。

立体的、流动的、富有层次的:从漫漫一千俄里之内的俄罗斯大地,到一个美丽的小乡村。诗人的眼光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不断摇动,从天空到地面,接着把镜头转向整个山谷——山谷两侧数行柳树,峡谷中流淌着湍急的溪水,远方还有天地合一的大河,接着诗人又将目光转向山坡的谷仓、小栈房、小屋。接着是对小屋的特写:屋顶上的长杆子、门廊上镌刻的铁马、窗玻璃等等。接下来,作者将自己置于画面之中,再以“我”为中心描绘周围的情景。草垛,孩子们,在草里寻觅小虫的凤头鸡,谈天逗笑的年轻后生,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的年轻女子,在井边打水的年轻女子,还有穿着方格呢裙子和新皮靴的老农妇……这一切都透露着作者的热爱之情。

观察仔细、描摹生动:短短一千多字的散文诗里融进了那么多场景,人物的思想;连小猫高度警戒的耳朵和老妇人容颜中残留的美人痕迹都不会遗漏。

【投影】托尔斯泰说:“屠格涅夫是一位这样的风景大师,在他之后没有人再敢触及风景描写这个题目。他只要三两笔一挥,一幅自然风景便跃然纸上。”用这段话来评价屠格涅夫的《乡村》是不为过的。

过渡:这幅画中的一草一木、蓝天、白云、山川、溪流……共同组成了一个俄罗斯大自然的形象,丰饶美丽;这幅画中俄罗斯人民,屋主人、孩子们、年轻后生、年轻女子、年老的女主人、我的车夫,他们活泼顽皮、机灵聪慧、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共同显示出一种性格,一种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2.在这幅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面前,站立着我们的诗人屠格涅夫。听,他说话了,他在向我们不能自抑地倾吐心头的感受:【齐读】

“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间,多么惬意、安宁、富足!哦,多么宁静、舒心!”

【资料助读】(投影)

每年的6月24日是俄罗斯人的桦树节,这个节日表示春天的逝去和夏天的开始。按照俄罗斯习俗,人们在桦树节里尽情歌颂家乡的美景和劳动的光荣。

过渡:这是一幅画,为我们展开了一片没有时间意味的空间,时间在这里,似乎被忽略了,好像千百年来的俄罗斯,都是如此没有变化似的。那是因为诗人把捕捉诗情画意的本领和他内心对俄罗斯民族生活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沉淀出一幅永恒不移的画面。尽管诗人晚年身体日渐衰落,旅居法国,远离祖国,但他在记忆中长久地保存着祖国的这幅生动鲜明的图画。因此,诗人特意把时间选定在6月的最后一天,既指明了这是俄罗斯自然风光很美的时候,又暗示出自己将按俄罗斯人的习俗,来歌颂家乡的美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

到这里,能不能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首散文诗集中表达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浓浓的爱国之情;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的赞叹和自豪;对俄罗斯式的故乡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借助资料,体悟哲理

在柏林大学研究过多年哲学而且对人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思考的晚年屠格涅夫,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在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后,“他不由得想道: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段充满哲理的表白该如何理解?

【资料助读】

皇城指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城内圣索菲亚大教堂原为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后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此处指1878年的俄土战争,当年1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

明确: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隐喻人们为了宗教而进行征战,甚至借宗教之名而力求建功立业的功名之心。

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指的是财富和声名。(城里人一般是比较开化的人,受文明熏陶尤其是西方文明熏陶较多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财富和声名,一生为名利而紧张劳碌。因此,城市是繁荣而又喧嚣的,它充满机会引发竞争,带给人们诸多物质方面的享受和扬名立威的可能,但也往往使人身陷物欲之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

从童年到青年生长在美丽宁静和谐的俄国乡村斯巴科耶的屠格涅夫对乡村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后来因为维亚尔多夫人而出国,主要住在现代城市里,对城市生活又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本文中,他像个浪漫主义者一样,把乡村和城市作为自然与文明的代表,并且表明了自己推崇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活而鄙弃追名逐利、紧张不已的城市生活的态度:乡村的生活是富庶、丰饶、宁静、美满也是自由自在的,那追名逐利、紧张兮兮的城市生活跟它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作品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地结束。可谓点石成金,使这首散文诗上升到更高的哲理层面。晚年的屠格涅夫,面对残烛之年,回顾已逝的沧桑岁月,既留恋美好,也看破红尘;既抒写美好,也黯然神伤。尘世中的芸芸众生,谁又能免俗呢!所以,屠格涅夫的感受获得了世代的心理认同,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课堂结语:对祖国的爱,永远是世界各国诗人创作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乡村以其清新纯净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成为不少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希望同学们的心中也能有一片这样美丽富饶、纯净自由的乡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