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指导——作文教学创意谈
(2012-03-16 23:07:40)
标签:
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环境描写指导——作文教学创意谈
树人
初中生的作文训练重在记叙文写作,但是有很多学生的作文无法生动自然,这和平时作文训练不够细致有很大的关系。我常常思考如何将平时的讲读课文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在教授语文七年级下第一、二单元时,萌生了联系课文语段指导环境描写的想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精彩饶有趣味的描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描写的衰落的夹竹桃,《丑小鸭》中充满春意的大花园,《土地的誓言》中作者描绘的富有东北特征的自然景物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环境描写的方法。
先请学生根据这段时间的学习,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者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
3.寄托人物的思想情感;
4.反应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既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之多,那么如何将环境描写写活呢?这就是值得探讨学习的地方。那么这一次的作文教学就在于如何把景物写活。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比喻、拟人、夸张这一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并没有系统的概念。那么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修辞手法
(一)比喻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将字帖比喻为小国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弗朗士对祖国文字、祖国语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二)拟人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说明了温暖的原因是济南象小摇篮一样特殊的地形,写出了济南温情的特点。)
二、动静结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两个“不必说”前面写的是植物,属于静态描写,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后者写的是动物,属于动态描写,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的。)
三、多角度描写,调动多种感官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作者从颜色、声音、形状和姿态四个方面描绘了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百草园。)
2.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作者动用了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地写出了家乡的美丽、丰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抓住景物的特征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噑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间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作者选择东北大地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不但有绚丽的色彩,而且有动听的声响,还有家乡可爱的亲人,突出强化了东北大地的美丽富饶,表达了对美好家园的强烈热爱之情)
在平时单一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次作文课的作文题《这也是一种爱》,并且提出了作文要求,文章不得少于三处的环境描写。
并且教授了学生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比如: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举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多处“花”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文章的线索。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环境描写,还可以将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比如《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紫藤萝花前后凋落与繁盛的对比,写出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平时在课文教学中,也要注意作文指导训练。
比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精段赏读之后,要求学生做仿句练习——“不必说……也不必说……”,要求是学生描写一段自然景物,做到详略得当,动静结合。
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布置了语段仿写。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南京,你会想到南京的什么呢?请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家乡深情的爱。
作文训练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