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 积极想象的操作原则与步骤(上)

(2010-08-31 19:17:11)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心理分析

积极想象

中国文化

集体无意识

意识自我

心灵

分类: 积极想象

3.4.1 存在所谓荣格式的操作原则与步骤么?

在上一节中,我们看到,积极想象的基本步骤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诱发或唤起无意识,其次是整合意识自我与唤起的无意识内容,整合的过程又分内在心理的和外在生活与社会的。

由于深入无意识的道路复杂而多歧,积极想象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与形式进行,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时需要一门精进,有时,又必须灵活变通,真正是法无定法,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是需要寻求以及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方法与道路的。所以,其操作的原则与步骤就未必相同,甚至,对一个人的灵丹妙药,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毒药。

所以在学习、运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慎记如下的事实:荣格一辈子谈梦,讲积极想象,但是,他却不肯专门写一本关于梦或积极想象方法的书。

芭芭拉·汉娜也谈到:“《神秘结合》写完后,荣格说他本人也无法理解此书;他只是把视平线向后推了一点儿而已。”[1]而写过《力争完整》与《遭遇灵魂:积极想象》等书的芭芭拉·汉娜,在她93岁接受采访时说道:“她想用她的余生重读一下荣格的一些著作,特别是《心理学和炼金术》、《神秘结合》及《爱翁》,她说这三本书她并不是很懂。”[2]这也真正契合了老子的教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3]这是有涯的人生与智慧,面对无限之物——集体无意识或道的一种基本态度。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画蛇添足,回顾一下荣格及古人走过的一些路径。因为,“有一个装满蝎子的篮子总比有一个空空如也的篮子好。”[4]总要抓住些什么,这是意识自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在这个精神王国的君主还没有退位之前,我们总是要先满足他一些。

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第四节“积极想象的操作步骤”中,引用了一些荣格分析家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已经包含在荣格的实践与著述中了。而这些原则或步骤中最重要的三条,或许可以表述为三个动词:geschehenlassen(“让其发生”),betrachten(“观注赋形”),和sich auseinandersetzen(“面对求索”)。这也是最能代表荣格心理分析方法的三个关键词。[5]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中、在自传中“正视无意识”一节等地方,均谈到它们。埃雷.G.赫伯特说:“这三个德文词……一同界定了意识在正视无意识时的活动。他们阐明了心理体验的必要条件,正是从这种体验之中,荣格发展出了他的分析心理学: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荣格的著作的话,我们也就必须返回这种体验。”[6]

3.4.2 geschehenlassen“让其发生”

 3.4.2.1 荣格的经历与经验

我们看看荣格是怎样做的。在自传中,他谈到与弗洛伊德分裂以后,他自己失去了方向和立足点,于是:

我觉得有必要对病人采取一种新态度。我决定暂时不把任何理论性前提加到他们头上,而是等着瞧他们会出自内心地说些什么。我的目的是要让事物听其自然。结果,病人便自发地向我报告他们所作的梦和种种幻想了……[7]

面对他自己随后而来的无意识异常活跃的梦,在百思不得其解后,荣格是这样做的:

这时,我便对自己说道:“既然我什么也不懂,那我就干点儿心中所想到的事情。”这样,我便有意识地使自己服从于无意识的种种冲动之下。[8]

随后而来的,便是荣格梦到童年的自己,梦中的孩子是如此的鲜活与真实,使荣格知道了:

“这些东西仍然具有生命力呢。那个小孩仍然就在不远并具有我所缺乏的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生命。不过我怎样才能找到通向这种创造力的路呢?”因为作为大人来说,我看来不可能在我现在和我十一岁这么大的一段距离上搭起一道桥来。然而我要是想与那个时期重新建立起联系的话,那我别无选择,只能返回那个时期并再次过起那个小孩那样的生活及玩他那种幼稚的游戏。这一时刻是我命运的转折点,只是经过无穷的思想斗争并带着一种欣赏之感,我最后才作了让步。因为认识到除了玩幼稚的游戏之外而别无他法,实在是一种痛苦而丢脸的体味。

……这建筑游戏只是个开端,它释放出了一系列的幻象,这些幻象我后来全都仔细地记下来了。[9]

随后而来的,就是深入无意识的更深处了:

正是在1913年基督降临节期间——准确地说也就是1212日——我决定采取决定性步骤……[10]

以上的引用,是荣格在面对他的病人,面对梦,面对无意识的意象等不同的层面与情境时,一些“让其发生”的做法。而下面的话,则代有总结的意味。在《金花的秘密》中,谈到中国古代的圣哲,是如何整合意识与无意识二者间的冲突与对立时,荣格说:

为了获得自由的(心性)发展,他们是如何做的呢?我在这《金花的秘密》中所能看到的,便是“无为”,无为而为,顺其自然,让事物自发呈现;这正是吕祖在我们《金花的秘密》中的教诲……让事物自发呈现的艺术,为无为的态度,“吾丧我”的状态……成为我打开治愈之道的一把钥匙。我们必须能够让内心深处的事物自发呈现。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尚不为人所知的艺术。[11]

3.4.2.2 “让其发生”所引申的方法与原则

“让其发生”,既是原则与步骤,也是描述意识自我允许无意识意象表达它自己的活动与过程。围绕此活动与过程,则可以引申出许多的方法、原则与步骤。

“让其发生”,就是“顺其自然,为而无为”。陈侃博士在论述积极想象时,结合求雨者的故事及申荷永教授的研究,把其发挥为“在中国文化的引导下,采用无知、无为以及无用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用心若镜的境界,这是我们作为治疗师应努力的方向。”[12]

“让其发生”,也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及承载一切无意识所呈现之物。然而,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芭芭拉·汉娜强调说:“有时候我也觉得无法明白,因为你听见的事情令你吃惊。最初你会以为是自己在编造某些事情呢,但你就是得接受出现的无论什么东西。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因为无意识所告诉你的事情是你所不知道的,并且是你往往连听都不想听的事物。”[13]

在我工作的个案中,仅就梦而言,经常会出现恶心或愉悦地翻弄粪便的梦;也有偶尔一见的梦,如梦中经历了自己为了拯救族人,而同意并被精灵战士剥掉了全身皮肤的全过程,等等。这样的一些情景,常常会本能的使自我惊恐、恶心、难受,而打断梦的正常进程,使人从梦境中惊醒。它们是意识自我的阴影,即使在清醒的状态,意识自我也会本能的排斥,拒绝面对与接纳。

仅仅知道此原则是远远不够的。意识自我也不会仅仅因为知道,就轻易地改变自己。在准备并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我做过一些有趣而难忘的梦,其中的一个是这样:我看到有指头粗的许多虫子在自己身体的皮肤上钻进钻出,我惊恐而紧张的盯视着皮肤,又有一个虫子钻出,当它又想钻进皮肤时,我一下子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把它拉断拽出——拉断它,及手指与肉乎乎的虫子接触的感觉,使我从心惊肉跳中觉醒,然而醒来的刹那,却阻止着自己并喊着“让它发生!”“让它发生!”——显然,在醒来的瞬间,意识自我才知道自己错了……

自我维持,排斥异己,拒绝陌生与危险,说三道四、判断分析,是个人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意识自我根深蒂固的恶习,何况还有与生俱来的生理与本能反应。除非意识自我弱化到不再参与无意识意象的自由表达,或者是无意识的意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不能被影响,否则,意识自我一定会参与、干扰甚至是常常中断无意识意象的自发涌现。正如荣格所说:“即使谁成功地克服了最初的困难,他自己仍然会随后冒出些想法,试图解释幻念,给它分门别类,或褒或贬,这种诱惑简直无法抗拒。”[14]

克服此一习性,需要足够长的心理分析时间,以及不断的自我觉察与改变,意识自我才有可能慢慢弱化与转变。其中,很关键的是区分无意识意象与自我意识的不同,这可能需要我们常常问问自己与案主:那恶心难受的是谁?是谁的声音?是谁的感受?是谁在说话或表达?而把握贯通于其中的“单纯觉察的意识” ——那我们心灵世界中本有的第三物,则更容易帮助我们超越此二者。

“让其发生”,也意味着要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停止梵·弗朗兹所说的意识的“疯狂的思考”,或如荣格告戒的那样:“每次产生幻念时,一定要把意识活动搁置一边。”[15]

“让其发生”,也意味着“随缘而遇,随遇而安”,也意味着对陌生的无意识世界与未知之物的完全相信与信赖。正如芭芭拉·汉娜所言:“接受那不可思议的安排并不再试图走自己的路。事实上,‘坐下,不要担心’直到‘不可思议的安排’的出现,是说不要企图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东西。”[16]荣格也指出过:我们的幻想并不会把我们一直引向地狱(除非我们沉溺于其中并把主动想象用错了地方),但我们要是学会信赖我们自己的经验,根据自然的法则,它就会把我们引向完满的状态,引向我们的正确归宿。[17]这也是面对无意识的基本态度。

“让其发生”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心性之学所重视、关注的事情。[18]儒家讲的“知止”、“时中”、“中和”、“至诚”,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很好的面对无意识之物而“让其发生”的方法与态度。佛家“止观法门”的止观,也是对治“昏沉”与“散乱”的妙法;乃至观心、空心;乃至道家的“知其白,守其黑”,到内视,到“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等等,也都是“让其发生”的方法或原则。[19]

“让其发生”,也是“要遵从于中国求雨者的原则。”芭芭拉·汉娜谈求雨者的故事对积极想象的重要性,申荷永教授发挥道:“在这求雨者的故事中,就不仅仅是‘无为’,而且是‘为无为’,更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正是《金花的秘密》中‘存诚’的秘诀,既是伦理也是智慧,更是力量,包含着至诚如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他认为“在这求雨者的故事中,所包含的也就不仅仅是‘天人感应’,而且是‘天人合一’。”[20]正如芭芭拉·汉娜所说:“积极想象的最高发挥,就象这求雨者,使我们自己与道保持和谐。”[21]



 
以上文字,是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积极想象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第3.4 节的部分内容。请批评指教!转发请注明作者: 冯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