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迷津说开去(文/渔歌听海)
(2009-01-01 01:27:28)
标签:
德兰修女戴安娜杂谈 |
分类: 杂感札记(原创) |
人生无处不“迷津”,眼前的“迷津”得解,又会有新的“迷津”破门而来……人生好像就是问道“迷津”的循环过程。求菩萨“指点迷津”好像是正当防卫,怎奈功德香火羞涩,进不得庙门,也就省略了给菩萨磕头的程序。道是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度迷津”,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谓迷津,相关资料释义:拆词释义,迷,mí,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执迷不悟。《说文》的释义只有一个字:迷,惑也。津,jīn【名】(会意。金文字形,从舟,从淮。“淮”表示淮水。泛指一般的河流。船停泊在河旁,用来渡河。本义:渡口)。同本义〖ferry〗又东至于孟津。——《书·禹贡》。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水津注·河水》注津。《说文》的释义比较直白:津,水渡也。即河湖的渡口。一般是指渡口、桥梁。
“迷津”,一般是指迷失了道路、方向。佛家对“迷津”的释义,泛指迷惘(迷妄)的境界。
《论语·微子》说:“使子路问津焉。”则是问子路探询渡口的意思。(《说文》)对“渡”释义,“渡,济也。”其义为过河或经过水面。(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中也有对“渡”释义的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来,“渡”也就引申为渡口了。宋人陆游在《书愤》中说:“楼船夜雪瓜州渡。”此词句对渡字有了更为直白的渡口借用效果。(唐·白居易《长相思》)中,则将渡口称为渡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看赋文,陆游与白居易二人的“瓜洲渡”释义了渡口的意思。
(唐·杜甫《过津口》)中说,“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则是湖南株洲的渌口的写真。据说,渌口在古代是个很繁华的临水大渡头。这词句中的“津口”即渌口。与渡口、渡头同义。
生活本身,处处皆迷津。呼吸的有效期内,破解迷津的过程往复循环,似乎没有终点……
现实中,不论你处在什么地位,不论你的地位是多么的稳如泰山,全都敌不过“时间”的无情。生老病死,无法摆脱,人们的争斗贪婪、杀戮见血……等无法控制。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一切均和“迷津”有关。
人生八苦之一,说的就是“求不得苦”。也就是说你想要的东西,总是无法得到;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迷茫中,求不出个所以。以致,在心志上饱受煎熬,名、利、权、物质、事业、异性、万象……好像是一条永远的阶梯,步入每一级,对不同层次的人而言,都各有收获、遗憾和失落。
人们的习性所致,没有得到的,很渴望得到;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人心总是贪婪的,因而会自觉不自觉的又去追求新的目标,追求过程之中又派生出新的收获、遗憾和失落……如是循环。
按常理讲,人应该知足,知足是给自己机会,是总结的过程。但不应满足,满足就没有进取心了。
人们“左心防右心室”这个生理因素,遇事往往不能将这个“心”放正。当人们有了一切,总会把“一切”看成“负累”,或者害怕“失去”,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又成为人们焦虑的原因。在成其好事的同时,又往往败在这“焦虑”之中。
翻开历史,看封建时代,每每做了皇帝的人,“朕即国家”,天下是一个人的,一切都有了,却总是疑心重重,终日噩梦惊魂,很少心思考虑怎样防止外来侵略,大多是内部设防——怕下属谋反,怕欺上瞒下,在众多的“怕”字下考虑要如何保住江山,真是难为了皇帝老祖宗!做皇帝不易呀,何等的苦事!
统治之术,重点是保自己的权位。为此,众多的心思放在了争斗上,老百姓无奈,几千年沿袭下来,角色没变过,只是牺牲品。
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身体上的“痛”,皇帝与庶民无异;心志上的“苦”,万岁与百姓一般。只要是地球人,这个“痛”,这个“苦”,由生到“无常”这一过程,好像是必须经历而无法摆脱的。
戴安娜王妃和德兰修女,两个世界别样“极品”的女人,如果将两位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拥有人们所羡慕的一切,后者把多数人厌恶的一切背在了身上,你说谁快乐?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即学不了戴安娜王妃,也学不了德兰修女,但我们从中多少能得到一点启示,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透视出太多的“迷津”。回味昨日黄历,反观我们自己现实中的困惑,反观自己心态,只是破解“迷津”的过程。凡此,给心门装上一把可以开启的钥匙,是不是有所裨益也说不定。如是。
作于:1987/02/05
前一篇:自度迷津(文/渔歌听海)
后一篇:五方读雪(文/渔歌听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