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城农民画烂熳而神秘的色彩

标签:
文学/原创杂谈 |
分类: 杂记 |
http://s16/middle/4c0ab1224ac6d878e6aef&690
走进水城农民画烂熳而神秘的色彩
观水城农民画,你首先会被那烂熳的色彩迷住。在那些柔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的迷宫里,在那些对比强烈而热闹的色块之中,你会感受到水城农民画的神秘,纯真,丰富,热烈;在那些大胆的变形,新奇的夸张,动静的变化之中,你会感受到水城农民画农民式的拙朴的艺术智慧,并会想起毕加索,梵高……
观水城农民画,那些扑面而来的山民的生活气息,你会感受到生活离你很近,花朵的芬芳已经钻进了鼻孔,果实的馨香已经含在了口中;那些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庆典,你好像已经身临其境,快乐已经感染了你的每一个细胞。
观水城农民画,那些传说,那些故典,那些习俗,那些人物,那些动物甚至植物,都已经活生生地向你走来,让你喜悦,激动,愤怒,忧伤,让你不能忘怀。
水城农民画是水城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一个文化底蕴谈不上深厚的落后偏僻的县份,却长出了这株艺术奇葩,是有其根源的。它根植于民间蜡染、刺绣、贴花、剪纸等民间艺术,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营养了它的根系,艳丽了它的花朵。中央美院的杨先让教授对水城农民画评价甚高: “古朴、浑厚、纯真。大胆、泼辣、新奇”;而在邓福星、黄兰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一书中,认为贵州水城的农民画“离奇而富于变化,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中央美院的另一位教授冯真这样评价水城农民画:自然淳厚,绚烂活泼,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它是水城地区特有的农民艺术语言,已经被专家读懂,被画界认同,受商界青睐。
早在1984年,水城县文化局就挖掘这种民间绘画,汪龙舞等到苗寨彝村,搜集农民画资料,发现作者,举办了培训班。之后,农民画作者的作品参展,获奖。从1984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共有500 余幅作品参加全国和全省范围的各类展览,其中有22 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收藏,27 件作品分别获全国和省内各类展览一、二、三等奖,41 件作品出国参加展览,81 件作品还被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和私人收藏。《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美术》等报刊先后多次介绍和刊登水城农民画,《人民日报》518期以图文相配的形式专版介绍了水城农民画。1988年2月,水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9年,水城县编辑出版了《中国水城农民画》画册,这本画册是水城农民画的集中展示,也是研究水城农民画的最佳范本。
从水城农民画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水城农民画的题材。董成的《梳妆》、《岔路口琴曲》《月圆的时候》、《彝傩嘬泰吉》、《山妹越逗脸越红》、《对歌节》、《马铃声声》、《跳铃铛》、《捉虎》、《你吹我舞热腾腾》,徐承贵的《秋收》、《六月番茄红》、《收毛栗》、《黄瓜丰收》、苗山梨香》、《摘石榴》,徐承波的《细语话丰收》、《鸭多又一年》、《枇杷熟了》,杨智麟的《踏歌起舞》、《拜花树》、《暖风吹过山梁》,罗秀珍的《牛与虎》、《斗虎》、《豺狗与猴子》,杨心灵的《赶花场上》,祝正华的《斗芦笙》、《打菜籽》,杨明绣《神傩》,杨明开的《薅秧歌》,朱学瑛《唱酒令》,熊兴艳《比技夺亲》等等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作品是对当地习俗、节日的描述,部分作品是对生活和劳动场面的描绘,还有部分作品是对民间传说的解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点:色彩明丽斑斓,造型夸张变形,线条生动活泼,不重技巧,少了学院派画家们的束缚,多了师法自然,随心所欲的艺术想象。画面透露出来的神秘,厚重,丰富,朴实,有如水城这块热土,让人想探个究竟,流连忘返。
水城农民画的作者主体是能飞针走线会蜡画的少数民族妇女,主要是苗族、彝族、布依族,她们在劳作之余,“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有岑天芬、岑天美姊妹(布依族),罗秀珍、罗登秀(彝族),杨学英、杨明绣、杨明开、杨兴兰、陶冶、朱明芬(苗族)等,陡箐乡猴儿关创作群落比较突出。也有部分是有绘画修养的汉族画家。董成作为水城农民画的一个个案,因为作品多次参展和获奖,被县委县政府破格提拔为国家干部,安排水城县文化馆从事农民画创作辅导工作,改变了农民身份,2004年,被评为“2004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成为水城很有影响的艺术家。徐承贵、徐承波、徐源父子兄弟三人都创作农民画,他们都是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农民书画爱好者。而科班出身的杨智麟,本来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版画家,也参与农民画创作,而起起点很高。水城农民画在全国展览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12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已经调离水城的汪龙舞是水城农民画的发掘者、组织者和鼓吹者,不但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作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撰写多篇关于水城农民画的论文,《从民族民间沃土中崛起》、《在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根开源》、《从水城农民画的发展看科学决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现代民间绘画的审美发展刍议》等文章,对水城农民画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在世纪之交,水城农民画一度低落,无人问津。新世纪到来,县委宣传部重视了水城这一文化品牌的打造。重新组织作者创作,办培训班指导作者提高艺术水准,组织作品参展参评,2005年至今,有42件作品参展并获奖和被浙江美术馆等收藏。除了老作者发挥了高水准多次获奖之外,杨智麟、徐源等成为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水城县把农民画作为一张提高知名度的文化牌来打,近年来引导农民画家们走市场化道路,把水城农民画打造成旅游产品。徐承波的作品被《当代贵州》作为特色旅游产品隆重推介。徐承贵的作品被某政府机关以一幅9000元的高价收购。水城也在六盘水市消夏文化节等活动中不失时机地举办农民画画展。一些企业看好农民画商机,投资办了农民画画院。猴儿关创作群落还出现了集体创作统一销售等新形式。水城农民画也引起了省政府的重视,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下拨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深层次扶持水城农民画,以连环画形式展现水城农民画的独特魅力和苗族同胞浓郁的民族风情,极力将水城农民画打造成我省的一张外宣名片。由杨智麟、董成、徐承波、徐承贵、徐源分别绘制的农民画连环画已经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通过农民画家们的努力,通过政府的打造,水城农民画将走出水城,走向世界,水城农民画明亮热烈,古朴神秘的烂熳色彩,将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http://s1/middle/4c0ab1224ac6dd2f55270&690
董成《月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