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记忆里这种活动或号召还是在读书,读小学时的事情了。
我读书的那个年代,不仅物资比较匮乏,知识也是匮乏的。那个时候,读书,真的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因书少,因知识的精贵,因考学是跳出“农门”的独木桥。
记得那个时候,教室里常设置图书角,就是在教室后面的一墙角,用一根或几根铁丝钉在相邻的墙壁上,将一些图书翻开挂在铁丝上,便形成了一个图书角——很形象的说法。
那个时候,老师常会发出号召,动员同学们捐一些书。可农村的孩子,一般的家庭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钱来买书啊?所以同学们捐的大多是自己偷偷地将父母亲或给的一分二分零钱,或在家里翻箱倒柜搜得的破铜烂铁,或靠拣笋壳甚至捉泥蛙等卖得的可怜的分角钱,省下来,冒着被父母亲责骂的危险而到商店里买的小人书(连环画)。学习资料或其他的书,是少之又少的。
我清楚地记得,向来不甘落后的我实在是舍不得捐出自己软磨硬磨而买的几本学习用书,只好去供销社买了几本崭新的连环画给捐了出去。
有了图书角,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小人书。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老师再也不号召捐书了。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印象中,从学校到单位,几乎没有做过捐书的活动,倒是捐现金、捐衣物的活动不少。后来又发展到不要旧衣服了,要捐新的,最后干脆连新的衣物也不要了,只要现金。而很多的募捐,就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连捐款的凭证也没有,至于用途,只有天知道。
不捐了,而喜欢买书读书的我,家里的藏书也就多起来了,以至于有些泛滥。
我有一个多年的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有歇息的机会,总是想找点东西,或报纸,或杂志,或书本看看,不管这报纸或书是新是旧,是油迹斑斑,还是破烂不堪,都不会影响我的阅读。可遗憾的是,如今下乡的机会多,可要在乡下找一本书,或找一张报纸,确实很难很难。除了学生们的课本,或村干部家里公费摊牌的成摞的报纸外,多的就是各色医疗机构散发的“广告杂志”。想不到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资富足了,知识还是那样的贫乏,甚至比我当年的那个时代更加贫乏。如今的老百姓都不读书了,麻将、跑胡子占据了人们的灵魂,一些陋习又重新滋生繁荣起来。
五一前,县作协主席团开会。主席说,今年县里开展大走访活动,作协也准备开展些活动,除了走访外,准备给挂点的社区捐献些书籍,充实社区的学习阵地。
真是个好主意。
于是,我将办公室、临时住处散落的书认真地清理了下,选择了40本,请办公室的人员给送了过去。这些书大多是我来澧县工作期间,或自己采购的,或单位分发的,或朋友赠送的,都是些健康的书籍,不管有无营养,至少是没有明胶、没有地沟油、没有瘦肉精、没有三聚氰胺的,社区的居民大可放心阅读。
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