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乡土美味
(2011-08-25 20:04:36)
标签:
情感 |
衣食住行,食排第二位,我想应该是文明社会里,宁可饿肚子,也不能坏了形象。社会发展到今天,食其实越来越显得不是很重要了,物资的极大丰富,吃已经不算问题(当然,放眼全球,吃依然是个问题),问题是吃什么?不过现在吃来吃去,味蕾的感觉已经麻木,吃什么好象都提不起精神,似乎是为着生命的延续而不得不做的“功课”。
当吃饭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反倒让人常想起物资匮乏年代吃的一些乡土食物,这些逐渐消逝的简陋的食品,曾经却是难以享受的美味。
南瓜粑粑
小的时候,在农村,农闲的日子,尤其是下着雨的日子,是我们最期盼的日子。这个时候,我们会向大人们提出建议:是不是磨点米做粑粑吃?这个时候,大人们大都会爽快地答应,但我们孩子们得出点力。
这是巴不得的好事。赶紧将石头磨子洗干净,抹干,或帮着往磨眼里放米,或帮着大人们推磨。石磨一圈又一圈地碾着,碾得我们心里却是痒痒的,趁大人们不注意,突然向磨眼里多丢进一把米,这小小的伎俩马上就会被大人们发现,将磨卸下,把已经进去的米重新清扫出来。原来米放多了,碾不碎。
米碾好了,大人们会将米粉和煮熟的南瓜混合在一起,一大盆子盛着。然后是母亲烧火,奶奶掌勺,用手捏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放在油锅里煎。而我们多半是趴在灶台边,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那一个个圆圆的粑粑被奶奶翻来覆去地在油锅里煎来煎去。
第一锅熟了金黄金黄的粑粑却没有我们吃的份。奶奶用碗装好,按照邻居家的人数,由我们给隔壁邻居送过去,让他们先尝。等几户邻居都尝遍了后,我们才能享用。
罐子熬粥
能享用这种美味,多半要身体有点小恙,还要表现得对米饭有点厌恶,大人们才有可能给你弄上一回。
其实这种粥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个陶罐(农村里农民常用来煮中药的罐子),盛少许米,加点水,放几粒浏阳豆豉,再加上一小勺猪油,放在烧过火的灶膛里,用余火慢慢熬,时间越长,熬出的粥越是醇香。
说实话,那种粥香,真是妙不可言,现在想起,还会有口水流出。
油炸红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