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纯属作者的胡言乱语)
最近安徽省爆出了一条大新闻,该省决定撤消地级巢湖市,并将其管辖的几个县“一分为三”,分别归到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其用意就是做大省会合肥市,以在中国的中部版图上形成又一个新的特大城市群,进而带动皖江经济带的加速崛起。
我看了有关早先极力主张拆分巢湖的安徽人士的文章,据说这一举张早有提出,原因是巢湖市太小,“小马拉大车”,难以发挥经济引擎的作用。而目前实施的这一方案并非最优方案,只是次优方案。估计是这样的城市区域拆分,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部门不得不有所顾忌。那位人士的文章预言,在未来的日子里,安徽的区划还将有新的调整,还将会有新的力作。
当然这都是后话,也是别人家的事。
而我想胡言乱语几句的则是关于家门口的事。不过,这不是拆分,而是融合。
摊开中国地图,鸡冠被稍微擦掉了一点点的雄鸡身上,相距最近的县城是湖南的龙山、湖北的来凤,相距一条小河、一座大桥。而在湖南省内,相距最近的两座县城则非津市市、澧县莫属,相隔一个乡镇,10多公里。
历史上,津市市曾是澧县的一个镇,津市市的农村乡镇大多是从澧县版图划拨过去,以至于有的人离开家乡时是澧县人,回来则成为了津市市民。澧县辖2107平方千米国土,92万人,为湖南2010年县域经济20强县,居第18位;津市市辖554平方千米国土,26万左右人口,为湖南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之一,居前10位。
但是,即便以201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叠加,两者合起来估计也难进入湖南县域经济前十强。澧县提要进入湖南县域经济十强县已经有几年,虽然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要进入“十强”,距离还是不小。据新闻报道,湖南第一县亦是中部第一县(指县域经济)的长沙县,面积仅1997平方千米,人口(剔除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人口)只有不到80万,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18位,2011年1-7月的财政收入已达7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第18位与全国第18位,远非两个相同的概念,差距可想而知。
再放眼常德,曾经号称湖南经济强市第二位,其实已将第二的交椅让了出来,目前据说处于第三的位置,但后面的第四、第五估计已经距离在拉近。常德因其城市区域面积较小(真正的常德市其实就是武陵区的范畴,加上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度假区,而鼎城虽然由常德县改制成区,但事实上就是一个县的概念),城市人口较少(据说有60万),其对沅水流域多少还有一点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之外,对澧水流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我看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是因为澧县本是澧水流域的集散中心,其地位同常德一样是历史形成的,澧县对澧水流域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常德市。
历史上,城市大多因水而生。一条河流、一个水域,总会伴生出一些城市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最终某个城市会成为流域的中心。以湖南而言,湘资沅澧四条河流贯穿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亦即长株潭城市群)、益阳、常德分别成为湘江、资江、沅江流域的中心城市,那谁是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呢?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时看,澧县应是澧水流域的中心,事实上,历史上的澧州,治所就是今天的澧县,而管辖的范围甚至包括了今天的张家界的慈利甚至湖北的部分地方。
再从距离分析,长沙到益阳、益阳到常德、常德到澧县,距离大约都是70-80公里左右,澧县距长江的直线距离也是80公里。80公里左右一条大河,一个中心城市,这种空间布局也是很有意思的。
正因为这样,据说澧县提出了创建几个城市的口号,将原先提的一个创建常德次中心城市改成了澧水区域性中心城市,我想这一提法和口号的改变意味深长,因为澧县如果要发展,伴常德的大腿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惟有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将自己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才有快速发展的可能。
但澧县要发展,必然还要扩充幅员,而与津市市融合应是非常不错的选项。反过来,津市要发展,仅凭现有的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等,做得好,过个小日子尚可,但要大发展,也只是“空中楼阁”。
津澧融城实际上是双赢、多赢之策。据说此举也是早有有志之士提及,但就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原因何在?是融合之后的机构人员难安排吗?我想以“官本位”非常严重的现实国情而言,很有可能卡在这里。但是这应不算难事,人家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分拆都能做好,两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融合还有什么难的呢?
关键是行动。再好的决策没有行动,不过是一张涂鸦了的“白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