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阳光。淡淡的,很慵懒。
已是国庆节的第四天了。我在家里修改《常电文学》秋之果号的清样。
这是总第八期刊物了。我有点讶于这刊物的生命力。
记得前不久的一个傍晚,我在散步的时候,有人对我说,《常电文学》还好看,文章里的人物都是些熟悉的小人物,身边的。写文章的,也是身边熟悉的。每一期我都会看完。
记得此前还有人这样抬举《常电文学》:这是我见到的办得最好的企业内部刊物。不过事后我想,这种评价可能更多的是指印刷质量吧。
不管怎样,这些该是《常电文学》之所以具有生命力的答案吧。
每次刊物出清样后,我都要从头到尾看上几遍,既是校对错误,又是一次自我的欣赏。
说实在的,每次在阅读修改这些文章时,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常电文学》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本局的员工:有电力职工,也有农电员工;有在职的员工,也有退休职工;有八○后大学生员工,也有六○、七○后员工。其中很多的作者我都不曾接触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在办公室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不少是电力最前沿的一线员工,拿着扳手和钳子干活。
最近几期刊物中,有个作者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王再玉”。她是鼎城电力局的老员工,是一位老局领导的女儿,除此之外,我对她没有任何的印象,更谈不上熟悉。我至今也不清楚,她是什么时候拿起笔(键盘)写起文章来的。她的文章写的都是鼎城电力局的同事,都是她熟悉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她的亲人朋友。文章谈不上辞藻丰富,但感情却是十二分的真挚,每一个人在她的笔下特点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任何的夸大其词,没有任何的粉饰,按照一些读者反馈的评价:很真实。
《常电文学》中刊登最多的是电力人物的文章,可以说高、大、全似的完美电力人物并不多(偶尔也有),正因为如此,才让人读起来感觉真实可信。一些文章诙谐幽默,语言风趣,很是耐读。刘文霞是一位非常朴实的中层女干部,在她的笔下,下属员工“王妈咪”被她的文字演绎得惟妙惟肖,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其时还未就任的立平副会长看到之后,更是直接将文转发给我,大呼“不得了、了不得,过瘾”。
文学是知性女人的至爱。《常电文学》女作者居多,其中不少皆是系统内外的“名人”。刘绍英,是津市走出来的知名女作家,省作协会员,尤以小小说见长。早两年一不小心还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并且年年都是主席团的成员之一,坐在了主席台,会议期间常与省委书记、省长们共商“省事”。易兵也是津市培养出来的,很男性的名字,其实人是很真的女性。她的文章一看就是用心写的,遣词造句都很讲究,文章的章节铺设也很显道。
津市市,那个湘西北澧水下游的渡口城市,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我们电力系统内津市出来的或还在津市电力系统工作的文学爱好者、作家除了以上两位,还有陈丽平、李秋妮、雷珊、熊慧、杨东平等等。
网络是个好东东。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块不错的涂鸦之地。《常电文学》的不少作者都开有自己的博客,这给刊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材料。飞燕轻轻、安、永远青春、梁子、迎风,第八期刊物里面的这些作者,都是署的博客上的个性化名字。
我是典型的六○后后之人,又不是玩文字出身,属半路出家。虽然“半路出家也能成佛”。但自我感觉在文学方面将永远也成不了佛。特别是与如今的八○后,无疑有很大的代沟。从编辑八〇后的文章就可以感受得到。八○后的文章,意境与感情的纠结分不开,思维跳跃,新词较多(新新人类的语言吧),结构疏松,几乎谈不上有什么逻辑。即便是我不喜欢这些疑似无病呻吟之作,但为照顾《常电文学》的读者群,这样的文章每期都会采用一些。
从本期开始,我们对栏目进行了整合,新增设了《本刊特稿》《灯下走笔》《子弟习作》,一些含义近似的栏目或合并了或撤销了。本期《本刊特稿》中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反映常德电业局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篇是本刊顾问、局党委书记专为杂志撰写的文章。《灯下走笔》刊登的是一些读书心得。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来一次心灵的对话。但我们毕竟没有太多的读书时间,别人读书的感悟,何尝不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启迪?《子弟习作》则是专为常电员工子弟开辟的一片田地。
有人说,当今时代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常电文学》也需要“变”,变出新的特点,变出新的色彩,变出新的感觉。
这一点还得期待大家的共同呵护和关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