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娶媳妇谁家生孩子,谁家做寿谁家老人,谁家大人出门了谁家老小无人管……在十年二十年前,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有乡里乡亲帮着呢。
可这些问题放在现在,那可是问题大着呢。即使是有乡里乡亲伸出“热情”的双手,但别忘记了同时你得递上不薄的红包。奉献的事学雷锋的事,那是过去式了,市场经济,乡情归乡情,金钱归金钱,两者互不矛盾,一句话,现实得很。
今天去山区供电所的路上,不知怎么就闲聊到了这些事情。有人感慨道:如今谁家老人了,对不起,要出殡抬棺,给钱给烟。这以前啦,可不是这样。都叫帮忙,但蕴涵的感情却不一样。原先的帮忙,那是真心实意,那个叫贴心帮忙,即使是倒贴点什么,都乐意。如今还是叫帮忙,可事实上已毫无感情的色彩,有钱就有空,有钱就有情。
一路上,我靠在车座椅上,眯着眼,思绪回到了从前:
——我又想起了刚开始分田到户的时候。湖南解放思想不够快,分田到户动作迟缓,在我们家乡推开时,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进了八十年代。从生产队集体劳作到分户单干,什么都是新鲜。记得那时插秧都还要用架子在平整过的水田里划上“田”字格。别小看这划个格子,功夫都有着呢。一般的人肯定划不好。记得我们家分了一块大田,插秧那天,生产队里来了不少乡亲,帮忙划格子的划格子,帮忙插秧的插秧,大家仿佛还是在集体劳作一样,那个场面,尽显和谐,田野里撒满的是浓浓的乡里乡情。
——我又想起奶奶去世那年,我从学校赶回家时,奶奶已经入殓,家里到处都是帮忙的乡亲,脸上都带着同样的悲伤。甚至连我回来都有乡亲帮忙招呼着,生怕我悲伤过度。记得奶奶出殡那天,鞭炮震天,生产队里最强壮的十几个劳力,一声号子,棺材抬得稳稳当当。
——我又想起小时侯,隔壁邻居老王家老来得子,这可乐坏了生产队里人,有一回那家的孩子不幸掉进了水塘,被救上来时,已经气息奄奄,急坏了的邻居们用最有效的原始办法硬是将这个娃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如今这孩子已过而立,结婚生子,幸福地生活着。
……,……
都说生活是一条长长的河,按理说,无论岁月怎样匆匆,乡情是割不断的脐带,无论走多远,乡音不改,乡情不变。可遗憾的是,这些朴实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里乡情,却是渐行渐远了,成为记忆里不敢触摸的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