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望过年,大人盼插田”。——民谚
年是什么?
一种味道!
——题记
回家
父母在,不远游。掰着手指计算着日子,想回家了。
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有种生生的感觉。虽然回家的路不过二三个小时的车程。
2008年春节原本是可以回家的,但一场百年罕见的冰灾,将回家的念头凝结在了那个冰天雪地里。
今年是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
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带上儿子就可以了。儿子是进入老年的父母最想看到的亲人。虽然儿子于老家的感觉是淡淡的,于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姐姐的印象是浅浅的。
汽车在高速路上奔跑。心却嫌慢飞到了前面。
回家的路有所改变,但方向不变,痕迹仍在。
年饭
年饭,如今演变成了一个团圆的符号。
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不再如孩提时,巴望着一年中的这顿大餐,更不会为香喷喷的肉香而流出涎水。
但年饭还是年年得做,年年得吃。这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味道。没有年饭,也就失去了过年的味道。
时代变了,城里人吃年饭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就可以吃年饭了。吃年饭也不再限于家里的儿孙,嫁出去的女儿家也可以回来一起团圆。
但农村依旧,农民成为传统节日的忠实守望者。
依旧是大鱼大肉摆满桌。令想回老家吃点农村无公害新鲜蔬菜的我们,有点失望。世道变了,农村似乎永远也跟不上城市的步伐,或者说,城市的变化总是让农村看不明白。
不是有民谚这样自嘲么:我们吃草的年月,你们城里人吃肉,我们吃肉了,你们又吃草;你们城里人吃糖的时候,我们没糖吃,我们乡下人吃上糖了,你们城里人“尿糖”了;你们城里人过去擦屁股用手纸,我们用上手纸了,你们城里人却用手纸擦嘴巴……
鞭炮
鞭炮是空气里飘散出最浓的年味。
早几年,不少城市里是不准燃放烟花爆竹的,过年比平时都要安静。人坐在家里,看看电视,闲得慌。想来一点年味也没有。
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城市里又有限制地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多少让人在爆竹声里依稀找到了一点过年的味道。
乡下则不同。我的地盘我做主。
大年三十晚,万家团圆共进晚餐之际,鞭炮声不约而同向起,那架势真是响彻云霄。尤其是初一凌晨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人们,不管年长的还是年少的,一齐从火炉边走出家门,将鞭炮炸得山响,将烟火燃得精彩。汇聚在夜空里的鞭炮声仿佛煮粥一般,空气里弥散着火药燃烧的年味。
此刻,农民们一年里不开心的事,在烟花的绚烂中落幕,开心的事儿,全都在爆竹声里绽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