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正是螃蟹肥硕好吃之时。早几天我在开会的时候,接到一个短信:秋风响,蟹脚痒……吃螃蟹是全常德第一。原来是朋友邀请我在休息的时候赏光去吃回螃蟹。
我不是好吃之徒,更称不上美食家。看了这则短信,心里为朋友的盛情所感动,也在想什么时候那里有这么好吃的螃蟹了?上周的时候,听另一朋友说,澧县双龙的螃蟹好吃得不得了,朋友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听得边上已经有人口水直流了。
这两年做农电,农家土菜馆吃了不少,吃来吃去,感觉也就一般:虽然可能菜是土的,但油亦是土的,更不晓得有些脏不laji
的餐馆卫生究竟怎么保证,油是不是潲水油,做菜的大师傅是不是健康?……因此,别说吃土菜,我其实还是愿意去象样的宾馆吃,至少干净卫生,不要担心这和那,环境也舒适。
常德是个值得研究的地方,也是个有味道的城市。不仅语言异于湖南其他地方,据说是属北方方言之西南官话一类,不是湘方言,而且生活习惯也是明显不同,都是自成一体,所以说在经济上也总是难以真正融进湖南目前举全省之力而搞的“3+5”城市圈。文化的差异必然带来经济的落差。市委市政府的意愿至多成为美好的愿景。因为下面一班人喜欢另起炉灶。
扯远了。还是说常德菜吧。几乎就是一种模式,炖着吃。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天,来了客不搞几个钵子和炉子是不客气的。为什么呢?我想应该与这里的气候条件有关。气候与餐饮应该天生有联系。不过,这些钵子对外地人来讲,吃一二次还可以,但天天吃,就是一个味道了。不管多么好吃的东西,在钵子里就是一个味,因为什么样的食物都可以往钵子里加,而里面的佐料几乎一样。这个城市同化外人的力量是很强的,到常德来,不出几年,你身上就重重地打上了这个城市的烙印。
既然朋友相邀请,想起周末也是无聊,尤其是儿子一般不愿出门,就抓紧做他的工作,带他出去呼吸下乡村的空气。顺便再邀约一二朋友同事。可不巧的是,他们的周末安排比我丰富,早就有了各色安排。我只好带儿子出门。
吃蟹的地方其实真的简陋,并且边上就是我们下乡常吃饭的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这个地方蟹好吃。当然,没有吃过我们也是无法知道。请我吃的朋友肯定是最近吃过的。人不多,就八个人,蟹上了两种:清蒸的、红烧的。但都是油糊糊的。还上了一盆姜糖水,是吃蟹后喝的。单看这一点,这里吃蟹应该是讲究的。上的其他的菜有洞庭湖芦鳝和外河里的水鱼,都是洞庭湖的湖珍了。喝的是正宗的从俄罗斯海参崴带来的伏特加。
没有客套,戴上塑料手套就吃蟹。感觉还不错。关键是蟹熟了,蟹黄比较多,再说味道进去了,比那些真正清蒸的大闸蟹,少了腥气。
两大盆蟹很快消灭了。我突然想起了那个短信:秋风响,蟹脚痒。其实不是蟹脚痒,痒的可是人脚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