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叹幽青城山(旧作)

(2007-12-04 15:59:05)
标签:

生活记录

 叹幽青城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老先生笔下田园牧歌般恬静安逸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而去。即使是我生活的这座园林城市,也被工业文明的噪声和尾气搅得令人很有些心烦气躁。

    然而,去年秋天的一次川藏之行,却让我无意中走进了“世外桃源”,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种难得的幽静,躁动的心灵熨贴得如静水般平和。

    这个“世外桃源”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国道教名山——青城山。

    雄居四川西部的青城山,又名丈人山,背负岷山皑皑雪峰,俯看城都平原,山林郁郁葱葱,层峦叠嶂,四季常青,以“青城天下幽”而闻名遐迩。老舍先生在《青容略记》中,叹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先生四十年代曾作散文《往的梦》,把中国一年四季的居住乐园作了划分:春天在杭州;秋天当然是北平(现北京);冬天是成都或昆明;而夏天就是——青城山。先生在谈到青城山时说:“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他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

    成都是难得一见太阳的,去青城山之日,老天却给我们赏脸,阳光出奇地朗丽。从成都出发不过一小时光景便来到青城山下。造型大气别致的山门让人顿觉眼睛一亮。沿进山公路迤逦数百米,便到了山脚下。一眼望去,展现在面前的尽是些沁人心脾的绿意,更有丝丝凉气从山谷弥漫过来,令人风尘尽释,心气怡然。

    从建福宫入山,只见楠木参天,绿林茂盛,青藤倒挂,怪石苔藓,丹梯千级,幽兰芬芳。难怪古来羽客、隐士皆愿来此结庐而居,依岩耕读乐度晚年,就连愤世忧国的杜甫、宋朝大诗人陆游等名人墨客也曾前来游山避暑,为青城山上留下了不少名作。

    山中游人不是很多,三三两两,或走或坐,不疾不徐,仿佛是饭后漫步,放松着身心,舒张着筋骨,优哉游哉,好不惬意,好生自在。

    拾级而上,不时可见古亭楼阁。绿荫之中的亭子都不加粉饰,以树皮为瓦,树枝稍饰,风雅简朴,大有山里风韵,与青城山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往往在游人需要小歇时顺应出现。休憩片刻,品味楹联,心境自是别样的开阔。炎炎夏日,读到“苔深不语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消”,内心肯定是凉风习习;而读到“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时,内心肯定会豁然开朗,笑对曲折人生。而那些于地势险峻指出,或出或踞,四围翠屏环绕,曲径通幽的道观,香火旺盛,青烟缭绕,又是另外一番精致。

    我们尽情吮吸着山林中透凉清爽的空气,软软的阳光穿过树林投印在身上,恍惚迷离;那潺潺的溪流声从山涧里传来,若隐若现;那草丛中清脆的鸟嘀虫鸣,若即若离;更有那随松风飘来的乐曲,似有若无。置身于青城山中,无须考虑尘世琐屑之事,心灵亦不再有任何羁绊,身心已是超凡脱俗,整个人恍如堕入“世外桃源”。

    行进中,从山上走来一位身穿素装、全身披挂竹笛的盲人。他显然“看见”了我们,拿出笛子吹奏起来,笛声穿透林海,在天际久久飘荡。我惊诧这盲人的笛声,他看不看滚滚红尘的灯红酒绿,但却可以感受到青城山的博大深幽。谛听这不加修饰、翠绿而透亮的笛声,一阵无名的感慨涌起,令我心动神摇。

    划过月城湖,乘索道而上,仿佛又是在绿色长廊中穿行。再登数百级台阶,只见山道中多挑夫,游人坐在滑杆上,闪闪悠悠,其乐无穷。间或有青衣小道,亦是快步如飞,倏尔即逝。将至上清宫,见一牌坊,上书“大道无为”。我于佛道均是门外之人,对于道家这种“大道”、这种“无为”的思想或者说理念,实在是难以解其深奥的。

   上清宫时我们游青城山的最后一站,位于青城山第一峰上,建于公元四世纪,宫内过匾额、碑刻、题记。1940年张大千先生曾携家眷寓居于此,留下了不少名画。伫立在进宫门前,眺望青城山,峰峰竞秀,似如翠练,浓荫遮日,松涛阵阵,难怪杜甫作诗云:“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尽幽意。”

    滚滚红尘中,我们只不过如同蝼蚁般渺小;漫漫人生道上,我们亦不过是匆匆过客。从青城山归来已有数月,我不敢说走进了青城山,我只是走近了她。我叹于青城山之翠绿、之清纯,更叹于青城山之空灵、之幽静。无论红尘多少世事纷扰,走近她便给人以心灵的洗涤,可以得到一份暂时的洒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话说儿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