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青峰煤矿的边缘

(2007-08-31 16:22:23)
标签:

随笔/感悟

在青峰煤矿的边缘    绝对不超过300秒。这是我们在青峰煤矿四号井入口停留的时间。但我以为,这300秒留给我们的印象或着说在我们内心烙下的痕迹,也可以说给我们的震撼,也许可能是终身。
   因为,我想每一个走近矿井入口的同伴,都不会忘记那黑窟窿东的,象一个魔兽张开的大嘴状的“井口”。而这个入口也是出口,一些如我们一样,被称为“人”的同类,天天这是从这里一身汗水进去,从这里一身黑灰出来,如果出现意外,也许还有出不来的危险。
   8月31日,局组织的干部执行力建设活动之一的“体验客户、友情沟通”活动,在地处石门偏僻山区的青峰煤矿拉开,全局近百名科级及以上干部参加。
   青峰煤矿是一家市属国有企业,1967年3月建矿,至今已进入不惑之年。因资源枯竭,四对矿井如今已关闭三对。这是一个贫困的企业:员工1597人,其中在岗1490人,下岗107人,离退休职工1301人。主要产品是烟煤及矿机产品。原煤产量每年18万吨。员工年均所有收入不足2万元,今年1-8月上岗员工月均收入仅1002.19元。下岗员工每月仅200元生活费。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企业的负担和包袱是多么的沉重。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困难企业,在去年同县的广福桥煤矿发生水淹矿井事故,致使煤矿倒闭之后,他们伸出友情之手,接受了兄弟煤矿的139名员工。
   由于煤矿先天建设不足,且受政策变化的影响,青峰煤矿一直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基础建设差,员工生活工作环境艰苦;资源储备不足,持续发展后劲缺乏;安全设施落后,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员工队伍老化严重,业务技术青黄不接……
   我们进入煤矿之后,首先在礼堂听取矿长的情况介绍。这是一座怎样的办公楼和礼堂:没有空调,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没有整齐划一的会议桌椅,清一色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条椅,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整个办公生活区,给人的感觉,除了花草是清鲜的,建筑物是很难有新的感觉,甚至连空调都难以找到几台。大多数的住房简单简陋,全都打上了上个世纪的烙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和艰苦的环境里,煤矿工人仍在坚持,他们以血肉之躯乃至生命,将埋藏了2亿年的光明之源,从地下500米的地方,一点一滴的采掘运送出来,送进千家万户。同时也为煤矿赢得了“江南第一矿”的殊荣(1992年时任煤炭部部长于洪恩视察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这就是煤矿工人最真实的工作写照。据了解,青峰煤矿目前开采的矿位,一般在地面500米之下。4号矿井铺设的轨道有20多千米,可以从矿山铺设到石门县城。从矿井入口到采掘点,最远的有5000米。矿工们实行三班倒,连续作业,井下工作都不吃饭。每周只有1天的休息时间,节日都不休息。一年相当于干13个月的活。
   我之所以这么详细地描述矿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因为第一次到煤矿的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矿工的伟大。说实话,青峰煤矿与我当年工作的沙田电厂,从交通来说,青峰煤矿要好,从地理环境来说,青峰煤矿也要好,但是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各项待遇等来说,当年我工作的那个被称为“电力西藏”的水电站,却远远好于今日的青峰。但是,尽管那样,主管的上级还是对沙田给予了不少额外的关照,工作在沙田人也还常感不满足,最终,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人员的大分流。
   现在,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远非青峰的矿工能相比。我想,同样是共和国的一员,同样是一撇一捺挥就的“人”,现实的差别又是何其之大。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这份职业,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在心理失衡的时候,我想应该多想想青峰,想起地下面500米深处暗无天日的环境里,躬身采掘的煤矿工人。他们,虽然躬身在地下面,但他们同样是伟岸的大写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动
后一篇:开学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