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卡拉麦里,人迹罕至的野生动物密集区

(2011-10-10 09:21:07)
标签:

鹅喉羚

卡拉麦里

普氏野马

野生动物

保护区

杂谈

分类: 旅游与摄影

    据估算,卡拉麦里地区鹅喉羚的平均分布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至1.5头,蒙古野驴的密度则在每平方公里0.5至0.8头之间。由于山体平缓,这里视野开阔,坐在车里就可以欣赏鹅喉羚漫步草间,检阅蒙古野驴在山脊上列队行进……

    卡拉麦里山的东部是戈壁,西部属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说是山,其实就是一片隆起于盆地中沙漠、戈壁上的丘陵而已。但就是这种地貌,在世界沙漠中却是绝无仅有的。卡拉麦里,人迹罕至的野生动物密集区

    “冻死了一半多”,一位筑路工人的随行家属告诉我们,“去年冬天北疆的雪下得太大了,剩下的可能都跑到山里去了”。她指了指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岭。这位来自内地的农妇是我们一路上找到的唯一的一个人。因为担心前面路段可能车辆更难通行,我们本来是来借铁铲的,但我还是急不可待地抛出了我一路上的疑惑。

真是越担心什么就应验什么。我怔怔地凝望着远处的山岭。

    随行驾驶员小王兴奋地在成堆的工具里挑选着。她让我们随便拿,而且也没有要求回来时再还。陪同我一块来的摄影师王永刚在不远处给保护区的人打电话。他是新疆著名的生态摄影家,我的老朋友,也是此行的向导。

说起老王,还真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是热工专业的高才生。喜欢上了摄影以后,他从单位辞职了。辞职后,他以给一些单位维修、安装锅炉营生,而且是小有名气的专家。平时不忙时,他就到处拍片子。与新疆的郝沛、李学亮一样,也几乎跑遍了新疆的各个地方。他已经连续三年跟踪拍摄天山深处某处的黑山羊。让他自豪的是,他拍摄的一只黑山羊的羊角有十二节之长,而此前的记录是十节。经年累月下来,按照他的说法,自我欣赏的照片足有几万张,各种各样的摄影器材在床底下堆了几箱子。前一天,在离开乌鲁木齐来卡拉麦里的路上,他还让我欣赏他前几天刚刚拍到的“鸻”(一种极为稀少的鸟)。

    我们继续前行。路边的戈壁滩上又发现了一只羚羊的尸体。虽然只剩下一副残骸,但看上去明显是死后被狼或狐狸掏空了内脏。早上离开216国道转向通往卡拉麦里保护区的便道后,已经发现了几具尸体残骸。是的,去年冬天北疆地区的雪下得太大了。据报道说,是60年一遇,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突破历年同期极值。

    卡拉麦里的羚羊主要是鹅喉羚,而且是鹅喉羚的主要分布区。鹅喉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等地,体形似黄羊,稍微显著一点的区别就是它的尾巴比黄羊长,所以又被称为“长尾黄羊”。平时常结成4—6头一起的小群生活,秋季汇集成百余只的大群作季节往迁移,有时还与野驴混群活动。

因为多次去过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参与地理考察活动,特别是每年至少有三、四次到新疆,估计已有几十次见到过羚羊了。记得去年从青海玉树的玛多县城前往黄河源的路上,曾看到很多藏羚羊,其中有一群足有二十多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九月份,那是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返回克拉玛依的沙漠公路上。彼时,天完全黑了下来,只有我们一辆车行走在狭窄、笔直的油田专用路上。在车灯的照射下,不时能看到飞鸟惊恐地掠过,路边的草丛中还有狼眼发出的阴森森的绿光。我一边与司机聊天,一边看着窗外的星光——那种只有在沙漠、戈壁中才能看到的密密的、亮亮的、闪闪的星光。突然,司机师傅一个急刹车,伴随着尖厉的刹车声,只听到“嘭”的一声。回过神来,定睛一看,才发现有只黄羊躺在车前四、五米远的地上。据说,喜欢结队穿路而过的黄羊经常被车撞伤或撞死,没想到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直到现在,每次想到那只黄羊躺在路上的样子,我还懊悔不已,虽然我知道近几年来我国境内的黄羊数量增长很快。

    黄羊其实不是羊,而是羚的一种,又叫蒙古原羚。人们熟知的藏羚羊,学名是藏原羚,与鹅喉羚、大角斑羚等都属于羚羊的亚种。有专家指出,羚羊类的动物总共有86种,分属于11个族、32个属。其中,藏羚羊为我国特有动物,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羚羊中的另一个明星是普氏原羚。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发现并命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等地。

    后来我们到达保护区核心,见到保护区的人员后,从一名董姓研究员处证实了那位农妇的话,只不过,去年冬天的连续暴雪到底冻死了多少鹅喉羚,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准确的数字来。到现在我还在想,怎么不多投放一些狼呢?如果狼多,也许鹅喉羚不会死亡这么多。因为有了狼的追赶,鹅喉羚的奔跑就会增加,体质也会增强。

去之前曾经料到,几十年不遇的北疆暴雪会冻死很多野生动物。所以悲怆之余,反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事实上,能够存活下来的,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进入腹地中的核心区后,当看到国内仅存的几十匹普式野马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嘶叫着奔跑时,你会更加感叹生命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神奇。

    但我此行的目的不是寻找、拍摄鹅喉羚,而是普氏野马。卡拉麦里,人迹罕至的野生动物密集区
鹅喉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等地,体形似黄羊,稍微显著一点的就是它的尾巴比黄羊长,所以又被称为“长尾黄羊”。平时常结成46头一起的小群生活,秋季汇集成百余只的大群作季节往迁移,有时还与野驴混群活动。

 

卡拉麦里,横亘于盆地荒漠中的山

    我们继续向着卡拉麦里山深处前行,已进入了保护区核心区,路也没有了,只有两条自由飘逸的车辙伸向远处,消失在山峦之中。手机完全没了信号。站在山峦中宽阔平坦的谷地上,拿着望远镜仔细地搜寻着,还是没有发现动物的身影,更没有一个人影儿。周围一片沉寂,偶有一束纤弱的小旋风突然生起,在山坡上快速地游移,不一会儿,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幸好是中午时分,如果是晚上,肯定很恐怖。

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野生动物不时出现、成群奔跑的景象。

    每年多次去新疆。走遍了西北、西南地区后,我发现最喜欢的地貌不是峡谷、森林,不是天坑、深涧,也不是萋萋的草原和碧蓝的高山湖水,而是沙漠、戈壁。其实,沙漠戈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毫无生机的蛮荒之地,而是生长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在本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沙生植物顽强地生存着,荒漠动物顽强地生存着,你会感觉到一种生命价值的力量。例如在我们脚下的这片戈壁滩上,因为近几年来降水量增多,戈壁滩已几乎变成了稀疏草原。除了生长着大量的白刺、梭等灌木丛外,草地上还不时能发现大黄、沙漠玫瑰等极具药用价值的植物,怒放在草地上。另外,在干旱的沙漠中,你还能不时发现一个个海子,反差是那么的强烈。走在沙漠戈壁上,你还能不时发现形态各异的风凌石、玛瑙,还有化石、古墓。有一次,在某处的戈壁滩上,我发现了一大片玛瑙石滩,密密匝匝、晶莹剔透。

    几乎走遍了国内十几个沙漠,其中进入准嘎尔盆地就有七次之多了,单单没有到过腹地深处的卡拉麦里。

决定来之后,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在一篇杂志文章中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在这片地区,鹅喉羚、蒙古野驴、盘羊等偶蹄类动物都极为常见,此外还会遇到上世纪70年代野外灭绝,如今通过人工繁殖在此野放的普式野马。据估算,卡拉麦里地区鹅喉羚的平均分布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至1.5头,蒙古野驴的密度则在每平方公里0.5至0.8头之间。由于山体平缓,这里视野开阔,坐在车里就可以欣赏鹅喉羚漫步草间,检阅蒙古野驴在山脊上列队行进……但眼前的沉寂却毫无这种景致。

    既然千辛万苦地来到了这里,即使看不到野生动物,也要静静地欣赏这片辽阔的原野。更何况,直觉告诉我,说不定山回路转后就能发现野驴悠然地在山坡上吃草呢。

    车子顺着车辙艰难地爬行着,大家都非常担心尖锐的石子扎破轮胎。在翻过了几道山梁后,终于发现了山脊上的了望塔。

    走到塔下,还是没有人。用手摸了摸烟囱,感觉是热的,而且不像是被日光晒热的,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一些。

    索性,我爬上屋顶上高耸的了望塔。举目四望,卡拉麦里山几乎尽收眼底。

    卡拉麦里山的东部是戈壁,西部属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说是山,其实就是一片隆起于盆地中沙漠、戈壁上的丘陵而已。但就是这种地貌,在世界沙漠中却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片区域,还有一个国内独有的东西,就是县域边界都是严格按照经纬度划分的,就像美国的洲际边界线一样。

    卡拉麦里国家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就处于卡拉麦里山的腹地,其范围北起乌伦古河、南至卡拉麦里南缘,西至库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东至二台—奇台一木垒公路以西。地跨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富蕴、福海六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栖息着鹅喉羚、蒙古野驴、普氏野马及盘羊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季,大多数野生动物都会迁徙到准噶尔盆地中部一带过冬,迁徙路程在100公里左右。据估计,保护区内大约有4万多头(只)野生动物。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继蒙古宣布野马灭绝后,我国境内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活野马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养和栏养的。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卡拉麦里地区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到2009年,保护区内野马已有二百多匹。我国作为野马的故乡,一跃成为世界上野马数量最多的国家。

    普氏野马与汗血宝马不同。汗血宝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史记中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普氏野马原产地在我国新疆。这种马统一的浅棕褐色,头大颈短,鬃毛短而硬,决不下垂,性情凶悍,驰骋如飞,勇敢善斗,据说一两只饿狼不是它的对手。

卡拉麦里,人迹罕至的野生动物密集区

    但是还是见不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普式野马。

    从了望塔下来,伸向远方的车辙已经几乎看不清了。与其说是车辙,其实已经变成了车轮的痕迹。

比熊猫还要珍稀的普式野马

    又行进了二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发现帐篷,还有帐篷周围的人影。还未从惊喜中回过神来,一群野马突然出现在我们右前方一公里远的山坡上。显然是它们先看见了我们,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已经嘶鸣着奔向更远处的山坡上。

    终于找到了野马!

    野化放养基地的人见到“贸然”进入的我们,甚是惊讶。反复地问是怎么进来的。说明来意后,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指了指远处,“那就是我们站长”。

    站长很热情。让人专门陪着我们向着刚才那群远去的野马消失的方向驶去。

    “那是一号种群”,陪同人员告诉我,“下车后,你们千万要小心地、慢慢地、尽量隐蔽地靠近它们”。我知道这是观察、拍摄野生动物的常识。

    靠近,再靠近,已经几乎看到了野马的睫毛,听到了它们的呼吸声。

    我和王老师都匍匐的地上,快门声咔嚓、咔嚓地响着……

    突然,一匹马显然是发现了我们,发出了一连串急促的嘟、嘟、嘟的警告声,接着所有的马几乎在转动身子的同时,快速飞奔着跑向坡顶。在坡顶,它们又骤然停下,回首望着我们。好像它们意识到了我们并无恶意,接着又低下头吃起草来。

    远处有一道绿色的铁丝网。陪同人员告诉我们,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需要人为地把不同种群分割开。铁丝网另一面,是四号种群。

    车子艰难地爬到半坡后,实在上不去了。于是,我让他们想办法把车子弄回坡下,自己决定弃车前行。

四号种群也有十匹左右。或许是它们认为隔着铁丝网比较安全,当我靠近时,它们没有一点恐慌。正值野马繁殖期,它们三三两两地,有的慢慢追逐,有的耳嘶目摩。有匹雄马像是跳着踢踏舞,雌马在旁边欣赏着,而另一批雄马在不远处失落地看着它们……

    在野外看到野生动物的感觉十分新鲜和震撼,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所有人见到野生动物的感受都是兴奋愉悦的。因为人是野生动物的一员,我们有一种“寻根”的冲动,一种“返乡”的愿望。

    见到野生动物一切都变了,被压印的野性释放出来,这些是在动物园不能得到的。

    但因为由于人类的挤压,这样的地方无非是人无法长期生存的地方

    回来的路上,我们路过五彩城。卡拉麦里的五彩城与哈密魔鬼城、克拉玛依魔鬼城一样,都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

    五彩城是典型的古湖盆沉积岩层,它在经历了亿万年水冲风蚀后,形成了数百座深红、赫红、石青、鹅黄、黛绿、灰白、青灰、黑灰等多种色彩鲜艳的泥层岩,构成了一座座神奇壮观的天然城堡。

    举目展望,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山岗,无不被艳丽的色彩缠绕,呈现出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景色。当你走进它,依着山势漫步其中,会有种置身街市的感觉。那些错落有致的小山丘,像一个个蒙古人的牧帐,透出村落的安闲和温暖;而那些高起的山丘,拔地而起,戴云披风,不亚于大都市的巍峨建筑。穿行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山丘之间,恍若进入迷宫一般。

    这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世界上罕见的雅丹地貌,无愧被誉为上帝的调色板。正是它的绚丽、怪异、神秘和壮美,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纷踏而至,更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卧虎藏龙》、《超越极限》、《车师古道》及著名导演张纪中新版《西游记》剧组均在此取景拍摄。

    回京后,再次向站长询问野马的具体数量。他告诉我,比熊猫的数量要少得多,但没有告诉我具体数量,只是告诉我,我很庆幸地看到了接近一半。

卡拉麦里,人迹罕至的野生动物密集区五彩城是典型的古湖盆沉积岩层,它在经历了亿万年水冲风蚀后,形成了数百座深红、赫红、石青、鹅黄、黛绿、灰白、青灰、黑灰等多种色彩鲜艳的泥层岩,构成了一座座神奇壮观的天然城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