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2009-07-02 15:45:14)
标签:

青藏高原

拉萨

唐蕃古道

格萨尔王

巴颜喀拉

青海玛多

星星海

黄河源区旅

巴颜喀拉:一座并不高的高山

在决定去青海后,恰好在某报上读到一片文章,说当代文人有“四大俗”:上一次镜,出一本书,上一次西藏,信一次耶稣。我不是文人,而且为了瞻望贡嘎雪山的雄姿,更在一个月内先后两次走过川藏线。第二次进藏时,不幸的是恰好遇上当雄地震。清楚地记得,地震时正在拉萨大昭寺内参观,只听得脚下咚咚地响,寺内垂掉着的酥油灯颤动着,不规则地摇晃。第二天早上,路过当雄去纳木错湖时,已经发现有大量的救援车辆已经到达当雄了,说来也是一段切身经历吧。

本次随“中国国家地理黄河源区考察队”去青海,主要有三个情结:一是作为山东人,对作为“母亲河”的黄河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记得有一年作为团干部曾经参加过一次黄河河口植树活动,当时站在河口的一个了望塔上,看远处河海相连,水线茫茫,就有了有朝一日一定要到黄河源头去看看的想法。本次探访黄河源区,算是了却早年的一个夙愿。二是将青海作为国内游的“压轴”一站,力求将最美丽、最神往的记忆留在青海,在黄河源区划上一个句号。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原因,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先后到过八十多个机场,近二百个城市,唯独没有到过青海。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也几乎走遍了国内的各大草原、湖泊、沙漠及戈壁,但却越来越难以找到所谓震撼或感动的感觉——有点儿“审美疲劳”的自己希望能在传说中最美丽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最原始的扎溪里草原和野生动物较多的巴颜喀拉山腹地,为自己的国内游计划划上一个了却遗憾的句号。第三,在过去的四、五年里,因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比较着迷,先后读过二十几本关于匈奴、突厥、柔然、鲜卑等草原帝国的历史书,甚至为了客观地求证某些记载,还读了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外国专家的一些著作。但关于丝绸之路南路、唐蕃古道、吐谷浑、格萨尔王等历史情节,如果没有实地考察,总是有“断章”之感。能够亲身站在曾经驼铃声声、兵戈阵阵的祁连山、青海湖的古道上,或许对历史有另外一种更深的理解。

其实,去青海旅行,特别是深入到巴颜喀拉山脉的高原平台腹地,绝不是像去黄山、张家界、九寨沟一样,属于旅行社所设计的无数旅行线路中容易选择的一个,而恰恰是甚至旅行社也没有探访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有普通游客能够到达的地方。且不说强烈的紫外线能轻易地把任何一处裸露的皮肤晒脱一层皮,几乎无法忍受的是头痛欲裂到吃不下饭的强烈的高原反应,是远非到过西藏的人所能体会的(除非是去藏北无人区),但去过之后,你会发现这绝对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旅行,更是一次根治“审美疲劳”的旅行。青海,在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四百多万人口,在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却不是自治区,而是省;它孕育了我国的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还是澜沧江的发源地;多年以来,它的GDP还不到千亿,在全国倒数第2位,流动人口很多……这里确实是一块神奇美妙的地方,也是一块最能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地方。在这里,我时常为几千年的时光浓缩成的每一个焦点所感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闯入我的眼帘,颠覆着我的思想,就好像一个永远也没有结尾的故事,等待着我去探索它的结局。

青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对于这个地区,我不清楚自己是知道的太多,还是知道的太少。

(一)巴颜喀拉:一座并不高的高山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它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4,000以上,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按照预定的行程计划,我们第一天务必赶到到玉树。玉树距离西宁有八百多公里。因为路途遥远,我们早上六点半就出发了。

离开西宁不久,就看到了日月山。日月山并不高大,也不雄伟,但在地理上它却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就像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的分界线,二郎山是两种不同气候的分界线一样,日月山也因为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而闻名遐迩。在很多书籍中,都谈到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区别,其实两种文明还有很多没有提及的区别的,例如至今游牧民族还保存着以物易物的传统,而在现在的农耕区却早已消失了。

车子沿着214国道前行,路两边是稀疏、低矮的高山草甸,远处还偶尔见到一堆堆由荒漠化而形成的新月状的沙丘,但绝大多数景致还是高原平台上特有的“低矮”、平缓的丘陵。214国道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段也称为青康公路。青康公路起于青海市西宁市,经过湟源、倒淌河、恰卜恰、河卡、温泉、化石峡、黄河沿、清水河、歇武、结古、囊谦、多普玛,到西藏昌都西面的类乌齐,也是著名的唐蕃古道的一部分。唐蕃古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点是唐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歇(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四个省区,全长3000公里,是连接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随着车子向高原腹地行进,我开始出现高原反应了。我曾经到过玉龙雪山、贡嘎雪山,也曾经翻过川藏线上川藏线上的十几个高山垭口,例如海拔4618的叶拉山垭口,海拔4718卡子拉山垭口,海拔5008的东达山垭口,还曾经在青藏线上的念青唐古拉垭口看巨龙般的火车在高原上穿行,应该说我的“高反”并不严重,再加上在上高原前进行了一周左右的锻炼,储备了体能,所以对于翻越海拔4824的巴颜喀拉山垭口还是抱有放松的心情的。但当车子沿着214国道爬升至4500以上时,我开始“高反”了:头痛不断加剧,随着车子的每一次晃动,仿佛脑子在剧烈地撞击着缺乏缓冲物的脑壳。来之前就知道,不像川藏线上有着茂密的植被和大量的降水,释氧量和湿度相对适宜,这段路上因为植被稀疏,800多公里竟然没有一棵树,可以想象释氧量能有多少,所以虽然海拔不高,但此处的海拔与其它路线的海拔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所引起的“高反”程度至少相差1000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巴颜喀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在青藏高原上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之所以从小时候就深深地印入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海中,是因为它是我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山脉的东北侧属于黄河流域,西南侧则属于长江流域。一座山脉孕育了两大河流,并且成为一个民族的母亲河,这在世界地理上绝无仅有。

为了减缓疼痛,我一手握紧车上的拉手,一手撑着座椅,两腿还用力地尽量使身体保持半蹲状,以减缓脑子对脑壳的“撞击”,同时集中精力地去回忆刚才路过星星海时看到黑颈鹤的兴奋时刻。

星星海位于玛多县境地,距黄河第一桥“玛多黄河桥”不远,属于高山谷地中的湿地,想必是因为一片片葡萄状的海子群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星星而得名。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当我惊呼“有两只鹤”的一刹那,驾驶员即可来了一个急刹车。于是,倒车,落下车窗玻璃,“长枪短炮”也同时对准了拿两只鹤 “是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车的张领队虽然是青藏高原的常客,每年多次进出高原,足迹遍及高原各处,甚至还有单车进入藏北无人区的传奇经历,此时也因惊喜而使声音略显急促。咔咔,咔咔……大家一边拍摄,一边在镜头中仔细观看。两只黑颈鹤相隔五、六米,一只在岸边的草地上,一只在水里。其中在水里的一只一会儿引颈向天,一块儿低头望水,有时还迅疾地将头伸入水中捉着什么。连续拍摄了几十张后,大家又轮番用望远镜仔细观看。两只鹤显然没有发现车内的我们,黑黑的头颈和洁白的身躯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显得那么圣洁,那么美丽。拍摄鸟是不能下车的。如果一旦下车,鸟儿见到人后几乎都会惊恐的飞走。想必是人类对它们的伤害太多、太深了,致使它们完全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任。人类本来就是地球上的动物之一,本可以与鸟儿和谐地相处,共同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但当一方失去了对另一方的信任基础,另一方却只能躲在狭窄的车里欣赏着拥有广袤天地的它们,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的极大讽刺和报复。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在路过星星海时,大家还发现了水中有多只赤麻鸭,在一处缓缓的坡顶上,还发现了两只藏羚羊。逆光中,两只藏羚羊的身姿是那么的矫健,这是我突然想到《哈里波特》中的神鹿。或许是距离比较远,两只藏羚羊在坡顶上也望着我们,但也是明显摆好了随时准备逃跑的架势。

走进巴颜喀拉,探访黄河源区(一)

随着眼前出现了大片经幡,巴颜喀拉山垭口终于到了。忍着剧烈的头痛走下车子,当脚踏上地面时,不知是兴奋所致,还是凛冽的寒风使人头脑清醒,头痛程度居然减缓了许多。站在垭口上,望着写着海拔高度的标识牌,望着在寒风中呼呼作响的经幡,还有两边山坡上一缕缕的细细雪线,一股壮士般的征服感油然而生,仿佛世界就在自己脚下,将世间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都抛在了万里之遥。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