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购房团”遍地开花
已成楼市新宠
近日来,“购房团”的消息可谓是满天飞。经粗略统计,目前仅北京就有七八个较为知名的“万人购房团”。谈到“万人购房团”就不得不说说邹涛。2006年4月邹涛在深圳发起了轰动一时的“不买房行动”,今年7月,他又率先建立了“邹涛(深圳)万人住房团购网”,10月又启动了“邹涛(北京)万人住房团购网”。
无独有偶,北京、西安、武汉、南京、济南、青岛等地也应运而生出一些类似的购房组织,希望借此获得更低的购房价格。“万人购房团”纷纷成立,呈风起云涌之势,不管是有名无实、还是有实无名,加起来已有“N多家”,还有机构正在组织中。“万人购房团”已遍地开花,成为一种楼市现象,“团员”也成为购房人的新身份。
“团购”出现有因由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楼市低迷,销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可谓惨不忍睹,部分消费者对房价的心理预期仿佛一夜之间就实现了“跳水”,由盲目追涨变成了跟风杀跌,无论开发商给出怎样的优惠条件,还是担心买贵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房屋成本复杂性有关系,非专业人士很难分析出一处楼盘的大概成本,因此更难判断出该楼盘合理的价位。既然是“雾里看花”,自然不敢轻易出手买房,唯恐成为“买高的傻瓜”。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僵持现象:一边是开发商大叫已降无可降,一边是消费者唯恐买高,就像是隔着一道墙相亲的男女,男的想娶,女的想嫁,可又都担心上当,盼着有人帮忙拆掉中间那堵墙,让双方看个明明白白。“万人购房团”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而且它不但有人数优势,还聘请了专家、律师做顾问,帮购房团分析具体楼盘房价合理与否,为买卖双方拆掉那堵墙,化解了僵局。
团购代理
&
民间购房团
同样是为了获得团购优惠价而成立的购房者团体,但每个团体的运作模式却不尽相同。有些是不收任何费用的民间组织,有些却已经演变成了收费的团购代理机构。
前段时间,一济南朋友也加入了当地的一家“万人购房团”,听说发起者打出的“5.1折起,确保8.5-9折”招牌,更是赚足了市民眼球,短短两天报名者就逾300人。该“购房团”收取200元作为“咨询服务费”,尽管为人服务是应该有些报酬的,但如果真有1万人报名,实现购房的话,那就是200万元,那这家公司就是赢利行为了,税收什么的怎么处理?
据了解,目前一些购房团发布了“铁规”:不收取任何报名费和团购服务费,不收取开发商的任何佣金和回扣。这样看来,购房团完全属于义务活动,没有任何盈利性质。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一类购房团,无论组织者本人宣称多么具有公益性,实际上都离不开某种利益的需求。比如,网站组织的购房团、看房团,虽无任何收费,但活动做起来之后既能扩大网站的影响力,还能增加网站的人流量,刊登网络广告的可能也会大大增加,等等。间接的利益关系显然存在。
比起网站或盈利性的团购代理,互助合作的民间购房团似乎更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听说北京有个叫“阿甘的北京购房团”的民间组织,这个团体的成员都是由内部朋友或熟人介绍推荐的,已有200多人。他们大部分都在国贸和中关村上班,工作稳定,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由于入团门槛的设定,该购房团有明确的购房能力和需求,加上稳定的高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与开发商接触和谈判的资本。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团购活动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但是团购中的交易风险也不容忽视。很多机构借"团购"之名,却没有为参加者带来实际利益。购房者如何甄别最合适的"团购"平台,除了团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成交量也是重要的考察因素。
万人购房团在质疑声中前行
由于购房团的结构比较松散,成员的年龄、收入水平、购房期望急切度和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各不相同,购房团在协调利益、组织、沟通等诸多方面难度极大。在楼市扑朔迷离的当下,使得购房团行动的效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受到各方的质疑。
存在即合理。购房团这种形式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让开发商和购房者实现了双赢,顺应了现在的时局的需要。
万人购房团的产生也从另一角度看却折射出一些问题:首先,巨大的刚性需求是存在的,尚有众多百姓迫切需要购房自住,否则也不会有“万人”之说;其次,巨大的刚性需求急需专业、理性的疏导,政府主管价格、房地产、土地等部门可定期发布分区域的房屋成本预测、房屋指导价等指数,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购房,而不是只有购房团这一条路,这也是破解目前楼市僵持局面的通道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