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济学?人生经济学?——评《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2011-04-09 22:46:47)
标签:
文学批评杂谈 |
婚姻经济学?人生经济学?
.
——评《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
.
.
藏
.
..
从文本的表层看,《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还是一如既往的阿袁风格,钱锺书式的妙语连珠且书卷气十足的明喻,张爱玲式的反讽浪漫的浪漫故事……但细读之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篇超越了她以往作品的“大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阿袁最拿手的题材,就是大学生活,就是教授博士,就是知识分子……一般作家写高校,写得比较深刻的,也不外乎就是学术腐败,知识分子人格变异,寻找人文精神之类……说到底,还是脱不了“文以载道”——也就是我说的所谓“驾驭语言”……但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这样的,文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解放语言”,也就是不要动不动就“立”出个什么地球人都知道了的“意”来,然后再树人物、编故事、玩情节,去表达这个“意”……即使这个“意”再正确再深刻,也不行,否则思想家、哲学家们早就取小说家而代之了,还有你小说家什么事?那么故事编得好编得妙编得奇,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也同样不行,因为只要你还是为了表达这个“意”去编的,就是“驾驭语言”,就是下品。否则文学这个学科也可以直接被“写作课”取而代之了。
那么小说是不是不要“立意”,完全信马由缰地“无主题变奏”就好了呢?也不是。好作家既不会为了讲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去编故事凑情节,也不会胡乱的信笔涂鸦……好作家会比常人更敏锐地发现那些“大道理”讲不通的地方,去发现庸常视角之外的“盲点”……当然,好作家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而不是再用这些去编一些新的“大道理”。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如果按文以载道式的那套讲“大道理”的写法,肯定会通过顾博士这样一个内心猥琐的人物形象,去揭示知识分子人格的堕落……等等……等等……然而,这样一种思路其本身就是个俗套!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作为话语的存在,其意义不在于现实中真的有没有这样一个人,而在于他在“社会方言”中所代表的声音。顾博士这个人要看从哪个角度说,用社会道德、家庭伦理考量顾博士,他无疑是个好丈夫、好老师、好学者……而且厉行节约、勤俭持家、低碳环保、任劳任怨……虽然面对美色诱惑,比不得人家柳下惠,但也能浅尝则止、顾全大局……也就是说,依“大道理”看,顾博士不仅没毛病,甚至可以说是模范教师、模范丈夫……但这种“模范”显然又很可疑:顾博士写论文搞研究,不是出于“爱智”,而是为了功利,多讲课则是为了扒分……不爱美人爱丑妻是为了省钱……总之,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带有几分夸张的小市民的“人生经济学”。这样的“人生经济学”不违法,也没坑谁害谁,但放在知识分子身上,还是让人感觉很别扭……
为什么这种市侩哲学会蔓延到高校呢?因为社会环境越来越适合其发扬光大,因为高校也越来越与世俗接轨……
不过小说什么都没说,这些都是我说的。如果小说里也非要自作聪明地表达一下我说的这番话,那我也就无需再关注这篇小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