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画坊》与《赶大营》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0-04-19 21:35:06)
标签:
作品研讨会大画坊赶大营奇书文体天津文化 |
藏
《大画坊》的作者 扈其震先生其实还不仅是个作家,他更是个资深的基层文学工作者。20多年来,他在天津培养了无数的业余作者,真的是功德无量啊!晨曲先生我以前不很熟,只知道他也是位基层的作家,今天他们各自拿出了用辛勤汗水写就的长篇小说,真的很不容易,我要首先向他们表示祝贺!
《大画坊》这部小说,我最早是在《今晚报》上看到的,情节很吸引人,写的是作为津门民间艺术一绝的杨柳青年画,故事是从民间传说中演绎出来的,主人公白俊英是个民歌中传唱着的人物,从这点说有点像刘三姐、双卿,我觉得这个人物给女性主义的阐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很有意义的。《赶大营》则梳理了“津商”的历史,让这段已不大为人所知了的历史浮出了水面。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天津杨柳青的故事,所以又有着广义的地方志的意义。历史是什么?按新历史主义的说法,历史就是叙述,就是书写,没有这样的叙述和书写,历史也许就湮没无闻了。所以这两部小说对天津的杨柳青,更是有着不可多得的特殊意义。
就小说本身而言,我想着重说一下文体的问题。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两部小说在文体上其实都不是典型的novel——也就是西方小说的文体,“五四”以后才传到中国来的,而更像汉学家浦安迪所说的“奇书体”,也就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文体。我觉得这种对中国古典文体的当代应用,给今天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非常有益的。其实“奇书体”小说在天津是有着深厚的土壤的,当年的小说大家刘云若,就是专写“奇书体”小说的高手,他的《小扬州志》至今脍炙人口。这些优秀的传统我们今天应该好好发掘。说到不足之处,我觉得《大画坊》中的善恶二元对立太过分明了。这固然是民间故事中的一大传统,但我们来写,还是应该有所发展,增加一些文本性和复杂性。《赶大营》则略显粗糙,尤其是叙述语言,有些缺少张力。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