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迷了?

标签:
人文thisstyle城迷杨羽杂谈 |
城,迷了?
藏
对于成千上万徘徊于都市角落里“扫街”的摄影人来说,他们或许还不知道,他们所面对的都市,其实早就已经“迷失”。当你从南走到北,当你从白走到黑,你最终会发现,一切都似曾相识。鳞次栉比的高楼,北京和南京不会有太多不同,甚至连内部装修也大同小异。在兰州的商业街,你会发现赫然矗立着的“西单商场”,就连里面货品的品牌,也全都耳熟能详……那么地域风情呢,不同的地域总该有所不同了吧?错!不同的地域风情也正在同一化了的“他者”想象中日趋雷同,并逐步演变成一种“伪民俗”……在现代都市中游走,就犹如置身于一个走不出的梦魇……
摄影这东西其实就是记录“色”的,摄影家把林林总总的物像记录在案,便以为得到了真实,并因此而自豪。这在自摄影术发明至今的一段“美好的日子”里,倒也相安无事,皆大欢喜。只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很快就将成为往昔的回忆了,当现实一点点地被“类像”所替代时,摄影家的大麻烦也就开始了,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已经越来越虚拟化、文本化了,就连人们的“欲望”,也是经过广告以及种种媒介所重新“塑造”过的了,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人们正不由自主地按照被预设的“人生路线图”而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况下,以现实生活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去“直面”现实了,其所“直面”的只能是现实的泡沫。随着真实与非真实之间最后一道疆界的消弭,传统的摄影家还能做些什么呢?拍摄甚至可能会成为复制的复制的复制的……因为你拍摄的现实本身已经被层层覆盖,你所能拍到的,只是些泡沫的泡沫,影子的影子。
“类像”的复制性,又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趋同倾向,世界亦有可能因而被卷入一个大俗套——摄影当然也无法幸免。尤其是进入了网络数字时代以后,大量的照片、图像、视频会越来越多,直至铺天盖地……这已不再是昔日那种记录与被记录之间的简单关系,而是“类像”之间的互动与复制。当所有的主题都被无数次的重复之后,当所有的技巧也都被无限地花样翻新地反复使用之后,摄影还会留下些什么?一切都将似曾相识,一切将成为旧瓶装旧酒,就如我们所栖身的这个世界一样……我们正面临着“影像之熵”的来临。
与那些徘徊于都市角落里“扫街”的摄影人不同,杨羽的摄影方式是属于未来的。她照片中的影像,几乎很少有是直接从现实中复制来的,而是一点点地拼贴出来的,而且来源也是“多媒体”的:网络,电视,甚至影碟……她虽然也同样沉浮于由“类像”的梦魇之中,却没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没有“错把他乡当故乡”……她知道反抗“类像”完全是徒劳的,你永远都不可能透过“现象”去拍到“本质”,于是便干脆将其玩弄于鼠标之间,打碎、戏拟、抽离、拼贴、重组……还梦魇一个梦魇。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摄影,或曰后现代都市梦游者的“顺势疗法”。当高像素全画幅的现代数码相机所“忠实”拍摄下来的物像,却有可能成为另一种“虚假”时,杨羽用鼠标幻化出来的心像却有可能是另一种“真实”的隐喻。就此而言,我认为杨羽的拍摄方式比她的拍摄结果更具意义,因为她的影像实验为新媒体时代的影像突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杨羽作品:《城迷》
杨羽的更多作品,以及评论家兴安对《城迷》的精彩评论,都在我的正式博客里,请点击:http://zangce.blshe.com/post/3405/43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