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艺术赏析中华武术南拳蔡李佛拳 |
。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一般的南拳流派比较少腿法的运用的,身体活动范围也比较细,但是以手法绵密、动作紧凑为主。一般的南拳是非常强调马步的稳固的,要『稳如泰山』,不论上半身怎活动,也要求下半身五趾抓地的,所以南拳的手法一般是走刚劲一路的。 一般南拳在身法上要求两肩向下沈,胛骨微向前合,下巴向内收令颈子直挺,胸口微向内缩,使胸、背、肩、肘等部分的劲力可以聚在一起,亦即我们口中的『脱肩团胛、直项圆胸』。再加上气沈丹田,令腹肌也跟著收紧,於是全身上下的劲力自自然然集合在一起的。 在实战时以以腰为发力的中心,把全身的劲力由腿至腰,腰至手的有先後次序运用出来。各门各派的运劲手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有寸劲、爆发劲、展劲、连绵劲、飘打劲等。 在演习南拳时,习者还要透过运气鼓劲,使肌肉隆起,同时也会喝出声音来增加气势的,这些声音一般为『嘻』、『喝』、『哗』、『啊』等的。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1、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2、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3、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4、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5、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6.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蔡李佛为广东新会人陈享所创的。他曾先後跟随他的伯祖陈远护学习少林武术、李友山学习李家拳、蔡福少林武术。观察山猴跳跃及鸟雀飞翔的形态,从而领悟出武术进退攻守的道理。後来陈享回到故乡,与弟子埋首钻研武学,去芜存菁,订定「擒拿挂扫、插抛撞爪、鞭劈擂阴」等手法,再结合「撑钉撩踢、扫截勾弹」等脚法,列五轮马、五轮搥为基本练习初阶,并编各类器械拳练桩法,著练拳行功秘要。後於道光十六年(公元一八三六年),在京梅乡缘福祖祠设立练武场,树立「蔡李佛拳派」旗帜。从此传播海内外. (参考:“中华武术”和“中国武林门派套路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