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两个“林妹妹”竟然都因中医而死”,说“中医”是不科学的,有所感慨(当然本人并不是从医者,只是耳濡目染罢了)。关于
“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中医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中医还有没有前途?”之争历来已久。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事事都是在矛盾中前进和完善,在不同阶段,矛盾有主次直之分,所以我们对每一事物不能一概而论----完全否定。
再者,“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它,不然中国的“文化遗产”又将被别人“抢走”。更不能全盘西化,“罗卜青菜,各有所爱”,由医生和病人自己选择。就象“中医”的“针灸”在欧美大有市场一样,北京的“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了分店。
作为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医”,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使用价值,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宋大量发行应用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在公元3世纪初,由张仲景写成,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和《金匮要略》,直至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七经八脉”,“望,闻,问,切”,到“阴阳调和,辨证施治”等都是经过前人几千年实践验证过的东西,对许多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当然这与“现代西医”相比,有一些是非科学的,现代“西医”使用仪器检查,做手术治疗等。
但我们可以把“中医”发扬光大,去伪存精,走“中西医”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改革之路。
从20世纪20年代以“余云岫”为代表——“提出废止中医”到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兴起的“中医科学化”运动,乃至今天在全国农村推广保存“中医门诊”,人们认识到应用发展改良“中医”的必要性了。
所谓“中医科学化”“系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固有医学之谓”,采用科学方式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主张“中医科学化”的著名中医学家有施今墨、陆渊雷、张赞臣、叶古红、张忍庵等。他们认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改造,实际上是以西医作为是否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虽然他们也承认中医的实效,但主张用西医的科学理论体系来解释中医的实效,应把中医理论纳入西医的科学理论体系之中,而对中医传统理论则持否定态度。所以出现了今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得到实践证明有好的疗效,而人们是普遍认同的。
中医的价值在于: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这个大课题,中、西医循着不同的解题思路,寻求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方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只是在科学手段的运用上,中医落后于西医,而且中医还包含着许多的非科学的文化成份,在当今,甚至于还有一些伪科学的成份。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中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科学体系的贡献和价值,也许在通往医学的目的地的众多路径之中,中医还不是最快捷的,但中医的路径上自有其独特的风景;也许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中,中医提供的治疗方案不是最经济的和最实用的,但面对有些疾病的时候中医是更为经济也更为实用的。同时,认识中医的价值,既要认识到中医的科学价值,也要认识到中医的文化价值。
而古代“林妹妹”之死是局限当时的条件,没有西医,而当今的“林妹妹”之死,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她迷信“中医”,不看“西医”,或发现得太迟了,病入膏盲之话,“西医”也是无法治疗的。
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有许多“绝症”还是无法治疗,所以科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人们认识事物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改造自然,征服自我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让中国的“中医”再放光芒吧!
参阅(中医是不是科学?(原载《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五期))
加载中,请稍候......